基于森林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我國是一个少林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日趋严峻,进而造成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频发。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病虫害作为当前影响森林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学者和森林保护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森林病虫害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发展现状,进而指出在未来基于森林保护的病虫害防治发展措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森林保护;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15043
病虫害作为我国森林发展中的“无烟的火灾”,对我国的森林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由于病虫害的传播范围较广,发展的不可控性,使得病虫害在森林生态中肆意蔓延,森林受灾面积逐年上升。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是推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新时期预防和减轻病虫害对我国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失,成为我国森林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森林防治工作更加重视,防治工作取得成效,但受防治技术的限制,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仍有待提高。
1森林病虫害内容概述
所谓病虫害,主要是指植物在栽培发展过程中,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以及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到干扰,自身的生理机能。组织结构等发生变化和破坏,以至于在植物的外部形态上呈现出反常的不能病变现象,如枯萎、腐烂、斑点等植物遭受病虫害的原因包含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种,这2种不同的发病因素将病虫害分为侵染型、非侵染型、衰退型3种类型。侵染型病虫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等入侵到植物体中进而引发的病害,非侵染型的病虫害与之相反,则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如旱、涝、严寒、霜降等,衰退型病虫害则是通过对植物体技能的破坏,使得植物生命力减退。
造成森林出现以上病虫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遭受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的发病机理也存在不同。森林遭受侵染型的病虫害,一般与菌类原体有关。森林中最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桑寄生、榭寄生、油杉寄生,它们通过寄生在林木树干上,通过侵害树干组织,进而引起肿瘤或侵入输导组织,使得植物枯萎。这些菌类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依靠风力、雨或昆虫等外力来进行传播。森林遭受非侵染型的病虫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工厂数量的增多,随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其排放出的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使得植物组织出现斑块,严重时甚至出现枯萎。衰退型的病虫害大多是其自身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这种被不良环境因素削弱的树木则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使得植物的抗病力下降。
2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对于森林病虫害大多以防为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原始森林和一般成林而言,由于林木高大、面积宽,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对其病虫害则很难采取专业性的防治措施。对于营林的病虫害防治,则主要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持林木茂盛的生命力,具体的方式措施主要包括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适时抚育、定期清除遭受病虫害的数目和枝叶,及时发现和清除病虫害的发源地,从源头上进行限制。此外,通过对林地周围锈病菌的中间寄主进行定期清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林木遭受锈病的侵害。总体而言,我国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具有综合性,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以实现生态平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森林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对于林业发展的监测和防治存在盲区。受地形、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不能及时发现,使得病虫害防治措施实施不及时,林业灾区面积扩大。在对森林疫情防治时,不能有效对病虫害的源头进行全面处理,使得疫情不能有效控制。同时,由于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在对其进行防治时,要因地制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带来挑战。我国复杂的地形和生态环境,造成种类繁多的病虫进行繁衍。由于病虫繁衍速度较快、进化能力增强,以及人们对于林木种类选择的忽视,使得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降低,进而造成重大森林资源损失。
3基于森林保护的病虫害防治发展措施
森林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森林保护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森林保护知识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防治意识。相关部门通过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单等方式,加强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治保护意识,进而增强人们的防治能力,让其具备基本的病虫害防治能力。在进行知识宣传时,尤其对于靠近森林区域生活的农户要重点宣传,让农户深入了解病虫害给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性,积极引导农户进入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队伍中,让防治工作深入到日常生活中。
为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合理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当前我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逐渐丰富,形成包括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农业防治法等在内的防治体系。农业防治法主要是通过调整林木的栽培方式,以减少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起到预防作用。生物防治法是一种利用各种有益的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利用生物的特性对于内寄生、外寄生的昆虫进行抑制。物理防治法则是一种以物理农业中的物理植保技术所涉及的土壤病虫害、气传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用于植物全生育期的病虫防治方法,相较于其它方法而言,其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的优点。化学防治方法,顾名思义,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作用快、效果好、便捷是它的优点。通过以上防治方法的介绍,在对森林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充分考虑森林植物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在对森林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为提高森林林木对其抵御力,要根据实际土壤情况,选择品种优良的树苗进行培育种植。经过长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践,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来进行森林病虫害治理是效果较为理想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的林木培育人员在进行人工造林时,要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土壤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树苗选择和培育。在树苗培育过程中,要根据森林监测防治规定,对树苗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时定期对树苗进行检疫工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树种的培育、树苗以及繁殖材料的管理运输工作,严格按照检疫流程对树种、树苗进行管理,以保证人工造林的树苗健康成长,进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不仅需要培育前的准确监测,而且需要工作人员在林木生长期间进行实时调查和防治。为从根本上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目标,在防治时,要将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到森林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于可能出现的林木生长较弱的地区,要加强林木抚育工作。通过对生長中的林木进行实时监测,定时清理枯死木、衰弱木、已经受灾的林木,对其加强管理,防止病虫灾害扩散,造成更坏的影响。同时,对于生长健壮的林木,通过预防性手段,以增强林木的抗灾性。对于已经遭受病虫害的林木进行积极防治,升级改造,引进优良树种,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结构,将对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日常化、长效化。此外,在对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投入,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行动,应用到病虫害防治和森利保护工作中,促进林木健康成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防风固沙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由于森林资源自身可再生性和再生长期性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森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功能,能够实现自身保护。但是由于人为活动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森林成为当前较脆弱的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尤其是提升对危害森林资源的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帮助人们树立保护防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推动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爱国. 探究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J]. 农业与技术, 2015, 35(24):94.
[2]吴占军.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营林技术之间的联系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7(21):103.
[3]揭波澜.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初探[J]. 现代园艺, 2017(20):51.
作者简介:
吕志方(1984-),男,吉林长春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防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