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向辽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也是诗人永恒的话题。路也近几年的诗歌,越来越走向一种辽阔和大气,这与她不断出游,并在出游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入思考有着密切关系。
  印象中,路也是一个在路上的诗人。在路上,意味着脚步没有停止,头脑没有停止,心灵也没有停止。在路上,也赋予诗人新的不断的灵感,推動她的诗歌走向更远的地平线。我们可以从路也的诗中,不断读到一些地名,有的是我们熟悉的,有的是我们陌生的,但都带着她鲜明的个人特征。那些被她的脚丈量过的地方,似乎真的就成了她诗歌的领地,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
  这首《在肇源》,写到了一个没有名气的小地方肇源,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因为一个朋友母亲去世,诗人与之有了几天的交集。阳历八月底,松嫩平原已是晚秋时节,无边的稻田成熟待割。在这本该欢乐丰收的日子里,诗人陪朋友一起经历了丧母之痛。因为朋友们的陪伴和安慰,这哀痛似乎被稀释了些。几位朋友在一起聊天,喝茶,散步,摘果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写成的,有一个伤感的开始,和一个辽远的开放式的结尾。
  这首诗共12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一个场景,并蕴含着诗人的体验和思考。第一节给读者呈现了肇源,确切地说是肇源县城中的一个小村庄恰博旗的风光。“天蓝,云白,湖靛,稻黄”,这些极具画面感的描绘,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稻田之乡。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诗人“极目远眺”,“四周都是地平线”。但散落野外的石油磕头机,告诉我们这里也有工业化的痕迹。村庄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命的出发地,即使我们辗转四方,但只要一回去,就仿佛从未走远。
  时光荏苒,蓦然回首,昔日恰博旗的少年已是中年。第二节,诗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回顾朋友当年在家乡的求学生涯。肇源县城不远处有松花江流过,据说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从这条江上乘着船去上大学的。从“请指给我看,那条江在哪里”一句似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兴奋,较之平凡普通的坐车去上学,在一条大江上乘船去上学,一定令诗人很神往吧?朋友的童年和少年散落在单纯的稻田中,青年和中年则在奋斗与挣扎中不免“恍惚”。这恍惚,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大时代中,无数个体浮沉抉择之间的常态。
  第三节是该诗的主题小节,诗人直面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肇源,死亡正新鲜,刚刚采摘下来/插在瓶中/融进了暮色”。这几句对死亡的描述极为精彩,将死亡喻为花朵,很是新奇动人。死亡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它“要求我们与它对视,目不转睛”。“死亡给每一个活人都发了电子邮件/请注意查收”。这些活泼的诗句,让死亡显得没有那么神秘可怖。而在抵达死亡的途中,疾病使人谦卑,犹如岁月的“刺青”,留下关于顺从和自由的辩证启示。死亡分分钟都在发生,或远或近。而今,它成为朋友新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几位好友深夜谈论的话题。死亡总是紧挨着神明,是人类理性无法抵达之地。于是,夜深人静,“神坐在了大家中间”。但丁在《神曲》中想象自己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最后在电光一闪中见到了上帝,可说是人类对死亡的思考极致。“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神曲》的最后一行,至今仍是我们抵御死亡与孤单,在这个星球上活下去的金钥。
  友人间的相互陪伴令彼此身心逐渐得以修复,第四节是诗人睡梦中的体会。临睡前“躺在床上,可看到星星赤脚走动”,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奢侈之事。但即使是如此偏远小镇,窗外也会偶尔传来重型卡车开过的声音,“运输一个严重超载的时代”。这个严重超载的卡车上,或许有些无用的东西甚至垃圾,或许运载的同时也碾碎了某些珍贵的东西。诗人告诫“物品放在远处,不要挪动/屋外的岔路口和拐弯处已标上记号/灵魂正在回家途中”,既可解读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透露出对这个时代的隐忧。
  第五节和第六节写到了朋友家的院前屋后,水果蔬菜及看家小狗等可爱之物。乡村的一个美好之处在于人与食物的亲密而真挚的关系。城市里的食材大都是长途跋涉之后才到达买家面前,为了路上便于保存,水果大都不完全成熟就摘下,蔬菜也常喷洒各种奇怪东西,导致口感较差,乃至有害身体。但在乡村,自家种的水果和蔬菜都是本分实在的,令人心安体健的。在诗人的笔下,西红柿、茄子、豆角、李子、菇娘果、鳌花鱼都那么可人,令人垂涎。一条懂事的看家小狗更是锦上添花,有了它,农家生活才是完整的。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的喜悦心情,并借她的诗句分享了这种喜悦。
  第七节记述了朋友们的一次村外出行。一路上,他们见到了其他的风景,比如别人家院中的向日葵,穿过豆田的泥路以及两旁高大的白杨,干涸沟渠里的流浪汉。阳光下的每种生物都有其内在的隐秘之律,不容小觑,就连那流浪汉也找到了他的生存之道。死亡虽然不时会临到,给阳光普照下的一切带来阴影,但天地仍在,生命仍在,友情仍在,诗人和朋友于是跳起舞来,用热情抵挡悲伤。苦难虽多,只要我们仍有力量“仰起头,目光向上”,心就会“跃上云朵”。而云朵之上,只有太阳。
  第八节依然是朋友们的集体出行和见闻,这次还加入了朋友沉默寡言的父亲。“走在田埂和渠坝”上,待割的稻田发出“糯和香”,田边的水中有“秉烛祷告的香蒲”和“以纤弱笔力签字的芦苇”,“蟋蟀的叫声穿透黄昏/一轮落日轰轰烈烈滚过西天”,“风穿着大号的鞋子”。诗人笔下的北国风光是壮美的,北国的父亲与此相衬,虽失去至亲之人,但“用沉默含住痛苦/给泪水筑上大堤”。
  第九节是诗人不断出行之间的一个安静的片段。诗人坐在窗前,主打的风景依然是大片稻田。稻田上空飞来一群准备南下的灰雁,“它们身体里有温度计、地图和指南针”。这群奇妙的候鸟触动诗人思考天地间的奥秘,一定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一切。宇宙有始就有终,而并非世间的一切都有资格存留下去。或许有一张清单,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会以某种苛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没有留在清单上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相当于“不存在”。诗人借这片秋天的稻田提醒人们,要反思自己的生命之册上,究竟有多少可以存留下去?
  经过第九节的稍息,第十节和十一节中,诗人和朋友又开始出行。在第十节中,他们从村庄来到了县城,“完颜阿骨打的根,静止不动”,提醒读者历史上金国曾在此处大败辽国,那个牌坊就是见证。但世事变迁,这个县城“在繁华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是虚妄”。诗人继而从“羊做东”餐馆推想到这个世界的做东者,但诗人显然对此并不以为然,她“只寄希望于远处树梢丛中/那隐约的教堂尖顶”。第十节从语意上来说,是对第九节的延续,体现了诗人对那份“清单”的进一步思考。第十一节,友人们继续往前走,出了城,在人稀少的江边灌木丛前合影。“在拍下的那一刹那/我已站在很多年以后开始怀念它”,显示出友人们的深情厚谊。小山岗、马尾松、挖沙船……这些江边特有的景色,已染上了离别之情,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终于到了离别之时。最后第十二节,朋友们收拾行李,惜别南行。待大家离开之后,这幢见证朋友们相聚的房子会依然在。冬天即将到来,“整个肇源,将被大雪覆盖”,稻田之后的故事,将由大雪来续写。“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路也的这首《在肇源》,不仅写了一次远行,一段友情,更写了天地之间的一个故事,余韵绵长。祝愿路也的诗人之路越来越辽阔,能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气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9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