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广场设计中园林植物景观营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体现城市形象有重要的作用,在园林工程管理过程中,感受到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本文重点提出城市广场绿化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思考的包括生态、植物造景、人文精神、施工技术影响等问题,并指出我国城市广场绿化生态化、人文化建设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广场;园林绿化建设;生态设计;植物造景
  一、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意义
  无论古代园林还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如果没有植物的部分,会黯然失色,缺乏灵性和观赏性。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建筑物的比重很大,园林植物是建筑物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随着植物学科理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对园林植物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营造的作用十分突出。与古代园林比较,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对人的影响,是改善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社会福利设施,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其文化内涵是多元化,开放性的。古代园林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满足少数文人墨客孤芳自赏,现代城市园林在植物营造上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植物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古代的点植、片植,只散落在建筑物、山池附近。
  二、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代城市广场在设计方面尺度过大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尤其是县级的城市广场在规划阶段就没有对广场的尺度进行科学的界定,从而导致城市广场的设计尺度过大,城市广场尺度过大必然会为城市广场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例如,过大的城市广场必然会导致物力人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样也不利于城市其他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城市广场过大还会使人们产生空旷的感觉,让人感觉不亲切,不具备城市广场应有的亲和力。另外,过大的城市广场会让在广场中游玩的人觉得很累,这样就没有体现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部分城市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体现不够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窗口,别人也可以通过城市广场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然而,我国一些城市在进行广场设计的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模仿其他城市现代城市广场建设成功的范例,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就说明这些城市在广场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去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最终导致城市广场设计和建设缺乏当地特色文化理念。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城市广场的设计仅仅是毫无理性的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导致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导致各地城市广场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不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时间久了,人们就会对这种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现代城市广场的长久发展。
  3.城市广场设计中大片装饰性草坪产生的弊端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在建设广场的时候都喜欢在广场里布置面积很大的装饰性草坪,这些草坪有工整的修剪图案,且在城市广场草坪的旁边大都立有“禁止游客践踏”的牌子,游客面对融融的绿意,却不能在上边休息玩耍,很多游客都不得不在路面和那些局部硬质铺装上面进行活动。同时,为了生活美化,城市广场设计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广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但是大草坪这种比较单一的景观就很难与不同季节的景观特色进行协调。
  三、城市广场植物造景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公共空间,更应该像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等城市发展理念一样,注入新的、有活力的、符合新世纪发展的设计理念。城市广场中科学的绿化、美化不仅能取得好的景观效果,而且对改善广场周围的小气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以此可以营造一个四季景色变幻、富有生机的广场环境。广场中的植物除了能起到装饰软化周围环境作用外,还可以为市民创造一个好的休息环境,这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景观建设有重要作用。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绿化的需要,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本土文化的需要。
  1.以人为本原则
  人在广场空间中,其生理、心理与行为虽然存在个体间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依然是存在普遍共性的。做为城市的主人,广场的使用者,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人而服务的,广场更是如此。广场是人们进行娱乐休闲、交往集会、锻炼等活动的场所,其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为方便、舒适地进行各种活动。植物造景设计一定要研究广场上人们的行为心理,利用植物创造出良好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这样在多样变化的景观中才能实现广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2.生态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在承受破坏生态带来的恶果的同时,不得不开始考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广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广场植物在维护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提供足够的绿化面积,给城市一个能呼吸的“绿肺”;二是创造一些自然的景观,让人们感受来自自然的气息;三是使广场和周围的小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种类较多的植物不仅能绿化周围环境,也可以改善气候,同时广场绿地使得一些微生物能够存活,维持了周围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
  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植物良好生长的前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环境。因此,城市广场的植物造景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光照、土壤、气候等不同情况来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植物,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创造出能表达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例如,在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的南方,广场内应多种植能遮阳的高大乔木或成片的小乔木,辅以其他观赏花灌木;北方用大片草坪来铺装,适当点缀小灌木、草花等其他绿化。
  植物景观和其他硬质景观元素有所不同,植物景观是有生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芳香、形态、色彩不断发生变化。以花为例,春夏秋冬,早晨傍晚,花的芳香、姿态、色彩变化无穷,而植物配置中的因时制宜,就是根据树木花草的年龄、气候、季节的变化,预先作安排,以便创造更美的景观。
  4.艺术性原则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类型的产生是客观环境和人们主观感情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景观在营造过程中着力突出自有的景觀特色,不同的立意方式决定了广场不同的造景形式。例如节日广场,就要营造出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就要多采用暖色调,材料上可多选用色彩丰富的草花类花箱、花池等,既可移动又变化多样;而纪念性广场就应该以庄重、肃穆为基调,主色调应偏冷,材料的选择上多采用松柏类等象征精神长存的植物。不同于植树造林,植物造景保持自有特色的同时,必须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芳香、形态、色彩等,更要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最终的目的是使观赏者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5.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投入。合理的植物配置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方便了后期维护。广场植物造景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为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而服务。
  结语
  在现代广场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应重视乡土树种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彩叶植物景观的营造,借鉴景观性、生态性和经济性三位一体的植物配植理念,营造稳定性好,外观优美的复层植物景观,将是今后广场植物景观营造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静,张浪,程佳佳.探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2):173-174,184.
  [2]孟瑾,陈良.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创作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2-7074.
  [3]董会杰.浅谈城市园林植物的造景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162-16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0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