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图片语言中“直接”的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历史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伴随着以其作为载体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正如诗词之于文字语言、歌唱之于声音语言一样,图片语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其中,摄影术就是产出图片最广泛也最为典型的一种方式之一,本文将解析“直接”在以摄影为主体的图片语言中带给我们的魅力。
  关键词:摄影艺术;图片语言;信息爆炸
  1图片语言的基础
  视觉是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它的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听觉是其次能感受到大量信息的另一能力。图片语言是建立在人类视觉基础上的一种语言。因为人类拥有眼睛,才能用观看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才可能产生影像,如果人不具有这个器官,图片语言也便不复存在。
  以图片作为一种语言的历史时间远不及文字、绘画、声音。但语言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字、绘画语言一些规则对于图片语言同样有效,所以图片语言短时间内在专业领域就达到了和其他几种语言相似的高度。但与此同时,会导致人们下意识地运用自己对其他语言既有的认知来对待图片这种新的语言。误以为图片语言与其他语言承载着相同的功能而忽略其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作为一种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可能性,这也是人类不断探索图片语言的动力之一。
  2“直接”的解释
  “直接”是什么?它是一个很概括的词,在不同艺术家手里会有不同的具体体现。一个创作者选择通过图片语言来进行创作的原因,绝大程度上是想贴近人类的视觉习惯。而在贴近人类视觉习惯这一点上,就是“直接”的体现之一。在这一点上,图片语言和其他语言相比具有先天优势。
  2.1“直接”在图片语言中的体现
  在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照片拼贴系列中,“直接”体现在每张照片之间锋利的边界。在他的作品《梨花公路》中,首先《梨花公路》是由多张照片拼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幅完整的图像,他并没有费尽心思的想要消除这些“不完美”的照片与照片之间的边界,而是把它们就按照原有的样子摆放在一起。这样的图像比单张照片更加符合人的观看规律。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这样写到:我们看一个人时,目光决不会停留许久,我们想到一个人时,心里形成的形象也总是合成的形象,霍克内设法在自己的摄影实验中捕捉到的就是这种体验[1]。这样一来,我们会很直观地感受到大卫霍克尼眼中的世界,因为它不加修饰,很直接。而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也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种多张照片拼接在一起的照片似乎比单张照片更能体现艺术家的观察方式,在以往的单张照片里,浅景深会把观看者限制在一个很狭小的可视空间,而深景深的话,则几乎所有的物体都被平等的展现出来,使人不清楚拍摄者的意图。在《梨花公路》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按照严谨的透视法则去拍照。即使是很远的物体,在吸引了拍攝者的眼球之后,在整体画面中作战的比例也会很大,这样就很直接的为我们展现了拍摄者当时的视角,也很容易理解他画面中的内容。Rineke Dijkstra的海滩肖像系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直白。在模特的选择上,都是当时在海边游玩的素人。并且在拍摄的时候也不会给予他们动作指导,由他们自己决定。为了不在人身上产生太阳留下的阴影,她会使用闪光灯来抵消,而且闪光灯带来的突出主体压暗背景的效果也正符合了对肖像的心理预期。她在拍摄前期后期做的每一项决定都毫不多余,如手术刀般精准直接地帮助她完成最终的画面。在德国贝歇夫妇(Bernd Becher&Hilla Becher)的水塔系列照片中,“直接”体现在每张照片丝毫不带个人情感地表现被摄体。为此贝歇夫妇为此特意选择在阴天拍摄,这样一来主体上面就不会产生强光源留下的阴影,可以更好地表现主体的结构。而且在他们的系列照片里,所有的水塔几乎都是用同一种方式拍摄:大画幅、站在远处、高处、主体几乎占据整个画面。这使得他们系列作品更加统一的同时又能直观地辨析每个主体的异同。贝歇夫妇的教学又影响了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等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也都带有一些直接的成分。他们的共同点体现在不以画面效果为主、对被摄体直接进行感受。不过分修饰、恰到好处、不画蛇添足,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想传达的信息。
  2.2“直接”在绘画语言中的体现
  直接并不是图片语言所独有的,在绘画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印象派及其以后的一些绘画,他们不再追求古典主义一样完美的构图、透视。而是近乎直觉地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图像。即使在古典主义绘画中,在我们观看对比画家们的手稿与完成品时会发现,手稿因为是画家心里所想象的画面在纸上最直接的投射,所以具有完成品所不具备的鲜活的生命力。绘画是主观的,在空白的画布上的每一笔都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独到的理解。但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却不受拍摄者所控制,人们只能决定拍什么,却只有很少的选择来决定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被摄体,在这点上,如果在非客观摄影的范畴中,拍摄者的个人意图就显得尤为珍贵。
  在古典主义绘画中大家在努力的描绘现实、遵从透视法则。现在看来他们似乎更接近于一台机器,代替摄影术产生之后相机的工作。按照大卫霍克尼的理论,15世纪后,相当数量的古典主义画家采用了暗箱辅助的绘画方法,他们一方面借助光学的手段来帮助他们定型,一方面又再尽力隐藏自己用暗箱的事实,在现在看来,他们是不诚实的,观众受到了欺骗,当然这种欺骗是一厢情愿的。而大卫霍克尼的全景拼贴作品则是直接的展示了照片与照片的边界,如果他把照片之间用数码合成位一张看似完美的图像,尽管看起来是一张图,但我们清楚那始终不是一张照片,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会远远少于拼贴作品。
  3“直接”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片作为一种语言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传播优势。人们对图片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21世纪无疑是图片爆发的开始。据2016年数据统计,微信朋友圈日上传图片已经达到十亿张。但是庞大的数量背后蕴藏着多少有用的信息?人们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图片语言?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网络上每天产出的这么多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图片不具有单独表达的能力,都是以图片加文字的复合表达。图文结合当然也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学习怎样去拍摄一张可以自己说话的照片。在如此低成本就可以发送图片的今天,网络上的图片总量增长是非常迅速的,这一方面也给了互联网一个巨大的负担。每一张无用的照片在现实世界的对应就是一片垃圾,我们的网络世界才发展几十年不到,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数量来看,以后我们在我们在网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时,难度无疑会比现在增大许多。任学习如何拍摄具有一定信息密度的高质量的照片,而“直接”是一个照片质量高与否的参考点之一。在拍摄中,较少的干预往往意味着会展现更多的信息。直接,在某些方面体现在人们在日常拍摄的过程中较少的干预自己的作品。
  在目前的商业人像摄影中,前期我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一个完美的光源、漂亮的角度,后期为一个人磨皮、身体塑形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照片更加“完美”。但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会丢失大量原本可以阅读的信息,因为一切都变得人为了。
  结论
  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方向也印证了人类对于图片语言的需求性之大。与实体书是文字语言最好的载体一样,图片的最佳生存方式是电子信息世界。有人说图片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它具有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积累的经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图片语言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过人们似乎对这种新语言的掌握还很生疏。在每个人都在进行拍摄的现在,如何用图片直接地、更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单单把图片作为文字的附属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1]《艺术的故事》作者:贡布里希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2
  作者简介:徐一墁,女,吉林省长春市,吉林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版画与数字化的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8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