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比较分析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比较分析法用之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辨析水平,使认识更具规律性和综合性,知识更具系统性。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比较分析法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比较分析法  形势与政策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58-02
  《形势与政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旨在分析理解某一时间段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特点,研究各个因素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与政策的联系。同时该课也能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大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际形势。因此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思维尤为重要。在教学经验发现,比较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易混淆的概念,拓宽知识面,提高辨析水平。
  一、比较分析法概述
  比较不仅仅是人们认识、鉴别一种事物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同一标准一定的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的属性是否相似、作用的大小如何、问题是难是易、地位谁主谁次、性能谁优谁劣、或正误是多是少等,进而辨识理解认识对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比较分析法中,横向比较分析法和纵向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尤为广泛。
  二、横向比较分析法
  横向比较分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类别或同一层次的事物又或是两个或以上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对象往往有空间联系,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分析的一种方法。
  1.按照调研目的找到共同点、确定属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属性:特有属性和偶有属性。特有属性是共同属性,即为一事物和同类事物所共有的;偶有属性是单独属性,即为一事物单独所有的。在事物的比较中,找到事物间的共同点,识别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建立分类的基础。
  2.注意事物的可比性
  在进行比较分析时,事物间的比较标准一定要统一,否则比较就失去效度,将毫无意义。
  3.善于发现和比较本质
  所谓事物间相同和不同,其实都是相对存在的。在进行比较分析时,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异同求中”。
  三、纵向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法区别于横向比较法,重在将不同阶层或不同阶段的两个及两个以上事物加以比较的方法。比较对象之间的区别通常是在时空两方面,即时间前后和层次上下,因此纵向比较方法更适用比较同一对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通过数据上的差异来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因此根据纵向比较分析法的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查找认识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相关发展数据,得出对问题的自我肯定认知。
  例如,纵向比较法其中一个运用领域:即可以通过比较多项指标的数据,阐明当前形势,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以我国2017年经济形势教学为例:新常态下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如果按价格来比较,同比增长率可达到6.9%。从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同比增长3.9%;工业增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从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同理,其他方面的数据也适用纵向分析法,如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全国粮食总产量、渔业总产量、林业总产量等各个实时数据与上一年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目前的发展状况,还有对于工业生产形势、国民消费形势和国内投资形势等都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法得到有效分析。同时,国内经济形势这一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纵向比较分析法将相关数据在时间上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法将国内经济数据与其他国家的經济数据进行比较,有机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上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结束语
  比较是鉴别的基础,有比较所授内容才更加清晰、更具说服力。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选择横向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或者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比较方法作为有效地教学手段,以求完成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教学任务。在正确运用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学生能更明晰各种概念,拓宽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同时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也是对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的改善,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单向课堂变为互动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良性互动,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华.浅析初中历史比较分析教学法[J].时代教育.2014(06)
  [2]胡煜.比较分析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4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