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在你的家乡,人们如何过年?有哪些年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甚至连过年都不热闹了。春节期间,你和你的家人是如何过年的呢?是否捕捉到了浓浓的年味?
  “大年初一来抬抵,抬麻个抬抬尪,灶公妈祖来我家,鞭炮响起来!”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每年过春节回老家都有“抬尪”活动。
  村里会挑二三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儿,两人或四人抬一乘轿子,踏着鞭炮碎渣,跟在村里仪仗乐队的后边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前。轿子里摇摇晃晃地坐着妈祖和灶神还有其他神仙。看到仪仗队快到自家门前了,家里的老人就赶紧抬出小桌子,摆上年夜饭和我们的压岁钱,点香、鞠躬、拜神仙,直到长长的队伍全部走过去。有时,挨得近的两个村子还会较量哪个村的小伙儿有力气,哪个村的仪仗队热闹。
   “抬尪”通常早晨六点就开始了,有时会持续到晚上十二点。六点是放鞭炮的最佳时间。那时候比的是谁家的鞭炮大,鞭炮越大代表越有钱。我家的杂货店是全村生意最好的,当然是我家的鞭炮最大啦!六点的钟声刚刚敲响,男人们从排满长长鞭炮的街上冲进屋,关上门。全家都捂住耳朵往后靠。刺耳的声音扎进耳蜗里,一次又一次撞击着耳膜。一直到耳朵的刺痛感消失了,才有人钻出门观赏冷空气中弥漫的白烟和闪着点点火星的红色碎渣。
  踩着“红毯”,吃着神灵赐的美食和压岁钱,我穿着新衣,站在石槛儿上,例着嘴看妈祖、灶神爷爷经过家门,看那闽南年俗文化如长长的队伍绵绵不绝。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 林一彤
  指导教师 高良连
  在家乡山东聊城堂邑镇,过年总少不了放鞭炮。每年赶大集时,每个鞭炮摊前都摩肩接踵。日落西山时,大人们拎着过年需要的食材、对联等,孩子们则抱着各种各样的鞭炮,哼着小曲,屁颠屁颠地回家。
  买回去的鞭炮大部分都是被孩子们放完的。像我这样的大孩子,约上村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到村后的麦田里走一圈再回来,原本装满鞭炮的口袋就空空如也了。有了鞭炮,即使一个人,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记得上次回家过年,为了让许多鞭炮同时炸响,我和另一个孩子把一些细小的炮围成一圈,炮捻朝内,然后在中间点燃,瞬间,这些鞭炮一个接一个炸响。虽没有看到同时爆炸的“盛况”,但我们依旧很兴奋。对又粗又响的鞭炮,孩子们自有办法“处置”。将炮埋在土里,露出上半部分捻线,再用几块小石头夹住。点着炮捻后躲在树后面,一声巨响后,我们赶紧出来看呀,石头被炸开了。同时,地上还多了一个盘子大小的坑。这时候,我们就跳着,欢呼着,开心极了。
  小年夜和除夕这样重要的夜晚就是大人们的主场。他们放的都是诸如“冲天响”“二雷子”等孩子都不敢碰的响炮、大炮。晚饭前、午夜这种重要的“除夕时间”,整个镇的一草一木,甚至空气都在微微颤动,无数鞭炮同时迸发出金色的光芒。而这响声不是一瞬间消失,而是持续不断,令人震撼。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一 黄振豪
  在我的家乡,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贴春联,整个家乡都沉浸在噼里啪啦的火光与喜庆的氛围中。不仅如此,吃什么也很有讲究。除夕的团圆饭中,韭菜拌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不止一次问爷爷为何在大年三十一定要吃韭菜拌豆腐,爺爷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习俗,韭通‘久’字,腐通‘福’字,这两个字合起来便是‘久福’,象征着一年到头顺利幸福。所以一到春节就要吃韭菜拌豆腐。”这不仅仅是中国人对美食的一种执着,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一种对祖先的尊重。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 张永键
  指导教师 高良连
  小时候过年最向往的事便是看家乡的舞龙了。还未过年,我就日思夜想,放假一回到老家,我的期盼就愈加强烈。舞龙的日子不固定,一般在除夕过后几天,我天天翘首以盼,万分焦急,就像在热锅里打着滚儿。
  舞龙那天,远远地听见鼓号声,我便早早地赶到村口,等着舞龙队伍出现在河对岸。舞龙人穿红着绿,神气十足地高举着彩龙,缓慢前行,鼓号声也愈来愈清晰响亮。那垂着长髯的龙随着舞龙人的脚步,一下一下地点着头,问好似的,整条龙微微扭动身子,逼近路口的人群。
  舞龙的地方就在村中的空地上,我使劲挤在最前面,那伙人歇了一会儿,便高举撑起龙的木棒开始舞龙了。顿时,鼓声大作,震彻天宇,彩龙随着鼓点翻飞。只见它怒目圆睁,时而纵身一跃,高昂着头,叱咤风云;时而俯身颔首,匍匐在地,等待横空出击的时机;时而盘旋空中,如同穿梭云间;时而只是上下摆动着身子,如闲庭信步。我看得如痴如醉,觉得那条龙实在生动极了,透露着霸气与威严……鼓声戛然而止,舞龙结束了。父亲让我摸摸龙须,我伸出手又缩回来,有些害怕,感觉那龙眼像要喷出火似的。父亲领我回家,我总感觉不舍,朝前走几步,又回头望望渐远的龙灯,希望他们再舞一次。舞龙人吸着香烟,时不时点燃一挂鞭炮。我踩着鞭炮声回家,觉得年味全在这里面了。
  ——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初三 张时雨
  每年春节,我们都回老家长乐过年。
  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做腊肠了。人们杀了家中养了一年的猪,肉质鲜嫩;取出封存多年的米酒,飘散的酒香令人沉醉;准备好洗净的肠衣,晶莹剔透又韧劲十足。
  厨房里的大菜刀磨了又磨,反射着寒光。家人先用它熟练地把猪皮与猪肉分离开,再仔细地把猪肉切成一根根大约长5厘米,宽0.5厘米的细长条。光有猪肉未免太单调了,还得添点儿蒜头、五香粉、鱼露、盐、地瓜粉,再滴上几滴米酒,倒入适量的凉白开。女人们用双手对这一大盆肉进行全方位按摩,把她们的贤惠和对家人的爱也揉了进去。
  经过一次日月轮换,腌制好的肉通过插在肠衣上的漏斗灌人肠衣中,原本十分单薄的肠衣瞬间撑得饱满起来。女人们一边灌肠一边聊天儿,客家话那悠扬的语调洋溢在小村庄的每条巷子里。
  灌好肠后,打上结,用牙签在肠身上扎些小孔,然后挂在竹竿上风干。它们就像盘旋在每家每户的小精灵,撩拨着路人的食欲,宣告着年的到来。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 罗曼琳
  指导教师 高良连
  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彻底打扫一遍,老一辈人把这个叫作打“堂堂灰”。打“堂堂灰”时家里可热闹了,大人小孩儿都忙活起来:能抬动的桌椅、空箱柜等,除了粮仓,全部抬到院子里擦得光亮。奶奶和妈妈把被褥挂到院子里敲打晾晒一天,爷爷把新笤帚绑到长竹竿上,一丝不苟地从每间屋顶扫到墙面。而我负责把家里的窗户擦得一尘不染,和大家一起把积存一年的灰尘轻轻收走。
   ——湖北省荆门德艺学校南校七年级 雷熙雯
  指导教师 李玉辞
  我的家乡在江苏盐城,除夕,全家都要聚在一起守岁,睡觉时要把鞋子反过来,鞋底朝上,据说是为了驱赶鬼怪和灾难。年夜饭也很讲究,其中一道比较有特色的菜叫“安乐菜”,是用马齿苋、扁豆角干和豆腐一起烧的,吃起来非常清爽,有平平安安的寓意。
  要说最好吃的还是挖子。坨子是一种肉丸,
  糯软软的,小孩子特别喜欢。奶奶的手并不细腻,因为常年的操劳,已经布满了老茧,但我觉得这双手揉出了年味,揉出了我童年最期待的那一笼笼冒着热气的坨子。
  每每坨子一上,年味就开始浓了。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 曹熠柏
  我们那里差不多在腊月初就开始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必备的年货有糕点、糖果、鸡鸭鱼肉等,一般要在腊月二十五前准备好。
  腊月二十五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这天,人们不能砍柴割草,而要在家大扫除,驱邪避祸,迎接新年。此后几天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工作的人要在这一天赶回来。
  最忙碌的是大年三十。吃完早餐,全家老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祖。先在客厅门前摆好桌子,摆上三牲、水果、烟酒等,由长辈点上香烛纪念。接着全家老小依次愈头行礼,以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我们通过祭拜祖先的仪式缅怀先人,激励后人。第二件事是贴春联和贴年画。大人们揭旧符,换新桃,挂年画,代表着万象更新。再接着是送灶君,因过程很复杂,现在少有人做了,人们只在灶台上贴上灶神,以求风调雨顺。年三十的团圆饭最隆重,菜肴丰盛不说,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天晚上不能睡觉,都要守岁,大人们或忙或闲,孩子们则拿着压岁钱买来爆竹烟花,聚在一起,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睡觉。到了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纷纷响起鞭炮声。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天地间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所有人都很开心,纷纷向亲友送上最美好、最诚挚的祝福。初一至初四是拜年走亲戚的日子,小孩儿也跟着去拿“利是”。大年初五,大多数店铺都开张了,日常生活陆续恢复起来。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一 詹佳宁
  指导教师 周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