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海绵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海绵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包括:市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自然生态格局分析、滨海地区海绵空间格局、水体空间保护等,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格局构建
  1  概述
  海绵城市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提出符合秦皇岛市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框架,从区域层面识别山水、林、田、湖等海绵城市要素,维系区域良好生态格局;滨海地区,因地制宜组合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控制径流总量,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创新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模式。
  建成区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系统治理;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高标准管控,超前建设。
  内涝防治以常规灰色设施为基础,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提高主干管能力,择机提升干管能力,支管随路配套扩建。发挥湖泊调蓄功能。积极推进源头峰值径流系数的控制,结合雨污分流和内部景观提升同步降低已建成区地块峰值径流系数。
  水环境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以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为基础,严格按分流制进行规划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全面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已建项目应因地制宜逐步进行改造。
  内涝重点区防涝设施和黑臭水体整治设施应优先建设,新建区域同步建设,其他区域择机建设,下面重点谈一下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2  市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构建“海绵基质—海绵斑块—海绵廊道”的空间结构。海绵基质是以区域大面积自然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山水基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是整个城市和区域的海绵主体和城市的生态底线。海绵斑块由城市绿地和湿地组成,是城市内部雨洪蓄滞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微气候和水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海绵廊道包括水系廊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是主要的雨水行泄通道,起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水质、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环境服务功能,同时提供游憩休闲场所。
  3  自然生态格局分析
  山水林田湖是维系城市的基本生态要素,从区域层面保障城市良好的海绵城市环境。
  山:北部燕山山脉余脉。秦皇岛市属于燕山山脉东段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形成北部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区-冲击平原区-沿海区。
  水:秦皇岛市河流分属滦河水系与冀东沿海水系,是城市主要水源地、重要的行洪通道。
  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北部山区以园地、林地为主,间以零星的自然保留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中部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间以零星的自然保留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比重大,以林地为主,此格局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机,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田: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中部山前平原区以耕地为主,间以零星的建设用地等;南部冲积平原区以耕地、水域为主,间以零星的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自然保留地等;东南部滨海平原区以建设用地、滩涂沼泽、耕地为主,间以零星的园地、林地等农用地。
  生态保护要素:包括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是城市内部雨洪蓄滞和生物栖息的主要载体,对城市微气候和水环境改善有一定作用。
  市域范围内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主要划分为:北部山体水源涵养区、丘陵平原面源污染控制区、滨海地区海绵重点建设区、以及海洋生态保护带。
  4  滨海地区海绵空间格局
  4.1  自然空间格局
  海绵城市的总体格局是城市的山体、水系、植被、田园以及湖塘与城市建筑空间组合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海绵城市总体格局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是城市海绵建设的基石。
  综合考虑滨海地区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等因素,通过对现状建成区脉络与肌理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照城市总体规划的未来实现,形成“城枕山,山养水,水润城,绿点缀,田环绕,一带三区多廊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严格保护城市蓝、绿线系统,以自然山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以及其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组成生态涵养区,以道路、水系等线性绿化为网络,以主城区城市公园为点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格局。
  (1)城枕山:滨海地区地势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降低,响山、老岭、花城岭等燕山余脉位于城区北侧,是城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夏季东南暖湿气流随地形抬升,为城区提供了丰富的降水,冬季阻挡了冷空气南下,保障了本地区适宜的温度。
  (2)山养水:响山、老岭、花城岭等燕山余脉地区,是石河、洋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保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对于这些河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3)水润城:石河、戴河、汤河、洋河、饮马河等冀东沿海水系河流穿城而过,是城区重要景观生态廊道,有效的改善城市景观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微气候。部分河流更是城市水源地、重要的行洪通道和排污河道,对于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4)绿点缀:滨海地区的林地分布在外围山区,城区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街边绿地、公园绿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本底。高覆盖率、分布均匀的绿地和林地,改善了城市景观和气候特征,营造了良好的宜居环境。
  (5)田环绕:滨海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位于城区外围,对城区成环绕之势,耕地不仅是良好的生态景观,而且是面源污染控制和水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对于维持冀东诸河的良好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6)“一带三区多廊多节点”。
  “一带”:沿海生态保护带。沿海生态岸线、河湖湿地、绿色空间,是城区内部重要的海绵空间,对于构建城区的景观安全格局,发挥良好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北部中低山区,中部丘陵平原生态缓冲区,南部滨海平原生态协调区。北部中低山区作为域内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域,也是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中部丘陵平原生态缓冲区,控制开发强度,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能够维持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南部滨海平原生态协调区,是主要的城镇建设区,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维持良好的蓝绿空间和生态本底,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至关重要。
  “多廊”:冀东诸河生态廊道。这些河流串联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为这些地区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提供了通道。同时,这些河流作为城市的水源地、重要行洪通道、排污河道,对于维持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节点”:包括北戴河风景名胜区、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柳江自然保护区、北戴河湿地公园、洋河水库、石河水库等重要生态节点。这些大型生态斑块,是滨海地区重要的海绵体,能够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污染控制等功能。
  4.2  水体空间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是要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水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是生态恢复与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的生态空间。山水林田湖是维系城市的基本生态要素,从区域层面保障城市良好的海绵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GB 50318—2017.城市排水工程規划规范[S].
  [2] GB 50282—201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
  [3] 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6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