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38-0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是据学校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你认为最难学、最令你头痛的学科是什么?数学;令你最讨厌的学科答案还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数学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和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后,再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教师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教育意识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于生活。如:学了24小时计时法和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一节活动课,让他们事先分组了解市场食品价格,在活动中安排好时间问题,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小主人,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制定方案,探讨存在问题,提出各自见解。活动中既增长见识又明白实际生活中面临一些问题,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演示餐厅中生活老师分早餐的镜头:每人一个鸭蛋,一根香肠……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的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同样多……最后,教师引出,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认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就可以尝试设计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长度单位,教师带学生实地丈量计算学校操场楼房;学习面积计算,就让学生算出装修教室所需瓷砖面积、数量及钱款。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进行计算,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走进数学。如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1、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2、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3、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这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是非常重要的,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跟现实生活互相结合,解开了学生客观现实生活接触的诸多难题,从而通过课改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愿意和我的学生们伴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共同成长,一起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