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面塑艺术中的艺术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山西,作为民间面塑的故乡,有着“一面百样吃”的美誉,而闻喜花馍,作为山西面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其中的一种典范,其造型、色彩尽显民俗风情文化。本文通过探讨闻喜花馍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进而提出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面塑艺术;艺术特征;文化;传承;发展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間艺术之林。
  一、面塑艺术的产生、分布、发展脉络
  (一)面塑艺术的产生
  被俗称诶面花、面人、面羊、花镇等的陕西民间面塑,叫法虽然各地不相同,但主要还是以我们常见的小麦磨制的面粉作为原料,经过普通农夫之手和一些拥有民间精湛手艺的传承人经过反复的揉捏、造型、笼蒸、点色而创作出来。面塑来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山西民间的面塑艺术既包含了一定审美性质的内容和艺术类的相关表达形式同时又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寓意及一定的宗教性质,它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美术价值,成为了我们研究民间艺术的重要依据。
  (二)面塑艺术的发展
  面塑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进步不断地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塑,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产品,是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已出现了早期的面塑,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用于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中的面塑艺术。在黄河以北之地陕西、河北等地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花糕”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直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每到节庆时刻,乡里乡间到处可见的是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山西闻喜县,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地的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花馍的高手,创作出不同种类不同造型的花馍作品。
  二、独具特色的山西闻喜面塑艺术
  (一)山西闻喜面塑艺术简介
  花馍,又叫面塑、面花、礼馍、花糕等。它至少有数千种,按性能可分为食用性花馍、观赏性花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造型可分为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按功能分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类。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闻喜花馍是人工用面做成的颜色各异、造型各异的的馒头,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在人生礼仪习俗中有一些活动是独有的,如逢年过节、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甚至亲朋往来,上梁和乔迁等,它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山西闻喜面塑艺术的文化特征
  1.传统哲学与符号化寓意的表达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含蓄内敛,这种哲学观同样投射在文化方面,讲究“借物言志”,山西的面塑艺术很好的诠释这一概念,借创造出来的物质构件来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象征特征在民间美术造型表现上俯仰皆是,而闻喜花馍作为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性意味,同时在民间美术造型中得以保留。
  面塑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这里我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寓意符号的存在形式,他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虽然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演变,受到外界影响,受条件制约,但其内部而存在的哲学性的根本观念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现如今人们看到的很多民间美术中,例如对于巫术、祭祀与原始的崇拜;生殖观念、生存与繁衍的崇拜以及一些五行色彩观念,都对民间面塑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在民间面塑艺术中,经常使用寓意来表达人们的某些情感,比如对于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视和幸福生活的期冀,对于成功事业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理想和祝愿。以面塑艺术的产品来阐释民俗符号的寓意,由于他的简易成型、材料易得等一系列优点,而又具有一定象征寓意,容易深入民俗生活事项中,承载着一定的民众的意图和观念,也为我国的民间美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地域特色与思维观念的流行传播
  山西的面塑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它始终与人生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并广泛用于婚嫁、节日、寿诞、丧葬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中,它的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其中山西闻喜县的面塑艺术最具地方特色,也最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面塑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
  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间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大多来源于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和生活实践中,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于生活不同的态度不同,原始先民对于记录和记载宗教活动仪式则有所不同,但是人们的出发点大多是一样的,都是借以表达理想愿望,从而依据生活实践创作出不同品类而又朴实简单的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作品。随着他们民俗生活的进步与发展,日积月累下的思维观念也得到了传播,同时表现于一定的民间美术中,而面塑艺术也受到了其中的影响。
  (三)山西闻喜面塑艺术的艺术特征
  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民间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过程以及社会生活经历,它的造型必然受制于民众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特性,还要受到创作材料的约束、工艺技术的发展和生活功能的需要。因此作品的实用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生活劳动形式的不断变化,虽然山西面塑艺术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型形态,但都受到存在目的的制约。无论如何,面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及民众的生活观念也为我们后来研究面塑艺术的艺术特征做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1.立體性与象征意味的表达
  山西闻喜县的花馍,造型简洁、朴实、浑厚,它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思维观念、造型语言的综合性产物。立体特征极为明显,造型可以简要概括为简洁型、堆贴型、插画型。简洁型的面塑艺术方法简单,生动古朴,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造型方式;堆贴型则是以各种染色的面团捏至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形状,然后用一些小的零件作为装饰元素点缀,运用堆贴法,在造型主体的身上堆贴出层层的细节图案;插花型的造型特征,则是以竹签作为连接物,将造型主体的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在一起,组合成逼真、精巧且富丽堂皇、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面塑作品,不同的造型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寓意,真实反映人们的民俗生活情趣。
  2.抽象性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面塑艺术的抽象性,是相较于具象性而言的,他的“真”是来自广大花馍艺术创作者的情感的流露。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受到山西晋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面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世间人,都打破不了地域性的限制,山西有其独特的戏曲文化、春节民俗特色活动、宗教文化信仰,这都是花馍,这一面塑艺术所能借鉴到的。
  3.色彩对生活内涵的传达
  金、木、水、火、土作为五行中的五种元素,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的有黑、白、红、黄、青,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流传最长久的五色观。我们在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上都有看到,而山西闻喜县面塑作品上色彩的点缀则是依据五色观搭配而成的。面塑的色彩,是最能表达我们真情实感的体现,同时它也在意念上有所体现,但色彩所表达的感情意义只是考虑到在整体关系中所表现的基本艺术精神,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再以直觉感受为依据时,就限制了人真实的情感,并让他带有更多原始传统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在创作面塑的过程中,对于色彩的要求,有时候缺乏独特而又有个性化的色彩感受,那么这就严格要求人们可以在遵守传统观念、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基于传统的表现形式,为新时期的面塑艺术注入创意构思想法,这样既不会失去它最核心的部分,也能让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山西闻喜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闻喜县的面塑制作,并不都是传统的制作和使用习俗,村民自做自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原来的自做自用转为商铺订制。这也就催生了一批对花馍艺术的投资人,如今,更多的手工家庭式作坊的面塑店面明显增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数量,这有利于闻喜县的花馍艺术的传播,同时对于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的发扬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
  山西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董巧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巧的制作花馍艺术的手艺,她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同时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秉承着走出去的理念,“闻喜花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5月20日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由此获得了阵阵掌声。闻喜县也于2012年2月3日举办了中国首次花馍文化节— —“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打造花馍特色产业”。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义务有责任努力将花馍艺术推广出去,真正把“闻喜花馍”打造成山西精品、世界的大品牌,从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结语
  面塑艺术依托民俗而生,却要顺应时代而变,变则活。沿着"建立机制、组织协会、扩大宣传、普及教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造品牌"的发展道路,面塑艺术将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社会的有志青年,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资料研读和文献查阅以及报刊的阅览,分析对比之后对于山西面塑艺术,尤其是闻喜县的花馍艺术文化与艺术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闻喜花馍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对它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总结。在之后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吸收传统传承方式中的精华部分,将其发扬光大,同时运用在新型化的传承方式中。在保护和传承面塑艺术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新媒体传播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知名设计师研发新型产品,建立花馍加工厂;最后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为花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人才;通过以上措施,无论是在生产能力,还是开拓市场上,都对花馍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这里我要呼吁青年人为家乡的花馍艺术发挥自己的一份努力,共同为家乡的民间美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芸.陶永广:把艺术融入烟台面塑[J].走向世界,2018(52):82-85.
  [2]席旭超,赵杰.山西面塑艺术在老陈醋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宁化府品牌为例[J].名作欣赏,2018(30):89-90+93.
  [3]袁崧林. 山西面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品牌传承[D].山东大学,2018.
  [4]刘会.晋南面塑的文化艺术特征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8(04):78-79.
  [5]丛美亭,王永乐.金都“面塑”艺术走进校园的调研报告[J].大众文艺,2018(05):7-8.
  [6]张铭.浅谈面塑艺术中的女性形象[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22.
  [7]许春丽.山西忻州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7(10):102-103.
  [8]王丽娜.“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开发[J].湖南包装,2017,32(02):78-81.
  [9]刘钰,侯小锋.浅析郎庄面塑艺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52-53.
  [10]张铭.浅谈面塑艺术的分类及民俗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52.
  [2]浅析河南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J]. 王琼. 文教资料. 2011(05) .
  [3]民间面塑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鲁立娜. 西部皮革. 2016(10) .
  [4]山西面食文化与面塑艺术[J]. 张明生. 今日山西. 2004(07).
  [5]民间面塑艺术文化内涵之研究[J]. 宋新娟. 沧桑. 2002(05)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