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融合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综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单纯的英语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系列研究还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探索之处。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育的融合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以“课程思政”而非传统的“思政课程”为着入点,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政理念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一、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在教育部公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征求意见稿)汇总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纲要还指出,教育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提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该意见突出了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当代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学外语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清晰或不坚定,有些大学生消极倦怠、崇洋媚外、不讲信用,甚至时有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发生。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甚至“中国梦”的实现,长期以往,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综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单纯的英语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系列还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探索之处。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育的融合也势在必行。
二、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材的融合应用
(一)对比中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挨踢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德育理念的深入有较高的融合度。以《中国文化》(教材《中国文化(英文版)》,作者:常俊跃、霍跃红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为例,第四单元内容为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在本单元中,着重介绍古代中国建筑中体现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并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教化的意义。任课教师可以汉代壁画为例,如汉宣帝在麒麟阁绘有包括霍光、苏武在内的大臣肖像,意在追怀功勋卓著的大臣;汉文帝年间在未央宫承明殿绘制的《納谏图》,意在表明皇帝应该听取臣民的意见;学堂壁画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意在为学子树立见贤思齐的榜样。贯穿人文意识的载体极多,除壁画外,尚有雕刻、匾额、楹联、书画以及挂屏、钟鼎、铜镜、文房四宝等。任课教师可在上述文化载体中,以匾额、楹联等尤有特色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既能从形式上欣赏,又能从本质上看到其警世、激励、自勉等内在精神意义,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可贵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建筑文化可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更好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亦是思政理念在英语高等教育的很好渗透。
(二)综合培养学生,提高素质情操
立德树人不单是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今天,在众多英语类课程中,教师也应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将德育理念深入课程教育之中。以《大学英语1》(教材使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翟象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为例,第三单元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一文中,一位平日忙于事业的儿子终于在忙碌之中抽出时间,在母亲节前夕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作者回忆母亲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动瞬间,感悟到自己平时忽略了母亲无私的爱,同时也劝勉读者,不要把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的奉献,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关爱和孝顺父母。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正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良好教学素材。因此,在教授这一单元时,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的深度和价值,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德育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孝道的含义,在平时生活中该怎样孝敬父母。在本单元的延伸学习和拓展讨论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儒家传统典籍,将中国传统经典中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翻译成英文,组织学生诵读,将思政理念渗透到中西方文化的拓展教学中,加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此外该系列教材的第二单元涉及助人为乐的主题,第六单元涉及追逐梦想,第七单元涉及个人修养,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让学生对照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培养了基本的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种下良好的德育种子。
(三)应用道德原则,推及教学内外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最新版)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英语演讲课程满足了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有助于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演讲课程不是单纯的口语课,也不是理论课和知识课,而是“应用+演讲”的特殊课型,“集听、说、读、写、视之大成”,学生在其他课上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再演讲课堂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学习、思考与创新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开拓思维,增强自信,提高沟通技巧、加强道德修养。 例如,《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Stephen Lucas,2010)第二章《成为有自信、有道德的演说者》(Chapter 2:Speaking Confidently and Ethically)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范例。该章节内容涵盖了公共演讲的道德原则、如何杜绝公共演讲中的剽窃行为、如何在公共演讲中应用道德原则,以及理解学术研究中的道德原则等。该章节着重引导演说者成为一个好公民(演讲的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在论文写作和工作实习中如何坚持道德原则,透过正反面的经典演讲案例,思考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何坚持道德原则。
在本章节中,教师通过观看正反面演讲视频(希特勒演讲视频V.S.曼德拉演讲视频),让学生分辨视频中的道德立场,其后通过特定主题,让学生在演讲实践中体现道德原则,并让学生自评及老师点评。实践结束后,开展延伸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道德原则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体现和应用。
三、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
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要求任课教师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例如,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也可分组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借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还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此外,还可以结合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体悟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
将传统的教室为中心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现相应的思政理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可让学生在指定的演讲主题练习中体现必要的道德原则,让演讲内容更具教育意义。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在满足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展现学生的个人魅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在教师教授、学生实践、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可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德育理念渗透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组教学法,启发式提问引导思考
高校英语教育需要培养综合素质强、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还要贯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道德伦理价值。例如在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科研学术和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及应对措施。任课教师通过营造讨论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就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思考题,带领小组成员各述己见发表言论。小组学习讨论一般可以按序发言,在适合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需富有亲和力,引发大家畅所欲言,教育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讨论学习时,任课教师应要求学生既坚持真理又耐心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激发学生将思政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
(三)视听说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现代高校英语课堂离不开视听手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起来,从而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以高效英语演讲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可采用视听说教学法,让学生观看内含道德原则的演说视频(列举曼德拉演讲和希特勒演讲),通过视听让学生了解演讲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视听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材料的对比意义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视频的正反事例角度对比分析,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让学生对政治立场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此外,课堂中的提问与讨论也是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视听效果的唯一途径,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慎重,提问是课堂的主线和闪光点,问题的內容可以是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可以是让学生学习词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德育方面的精神教育,启发学生拓展思考价值观等重要内涵。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无论哪个高等院校都需重视思政教育,将思政理念渗透到各科专业教学中。在高校英语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十分必要,其意义深远重大。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渗透思政理念,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接受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同时,了解我国在意识形态、文化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优越性,通过思政理念的渗透,提高大学生超越国家、民族、阶层、体制、语言、地域的差异,顺利开展国际化沟通的技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英语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能促进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以达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的认同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艺玲.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2]邵丽娜.思想政治教育进高校英语课堂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8(9).
[3]黄裴.浅析引入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演讲课堂[J].新西部,2018(10).
[4]乔晶.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新西部,2018(3).
[5]Stephen E.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ech(《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M].北京:外研社出版,2010.
[6]常俊跃,霍跃红,姚璐,赵永青.中国文化(英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