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初中生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理念进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规则,抵御外界不良诱惑,实现健康成长。本文提出,初中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与知识,为学生带来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初中 道德 法治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86-01
一、引言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初中生往往处于青春期,既有自我独立的渴望,又离不开父母朋友的关注。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成长的黄金时期中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主动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更加饱满、更加热情的心态迎接未来。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意义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对于班级、学校以及社会集体有更高的认知,但由于经验较少,思维具有局限性,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自我观念以及思考结果往往都带有片面性,初中生的思想较为单纯,情感意识也比较薄弱,做事不一定会考虑后果,在此背景下,对于少数缺少自控能力的学生很难抵御社会的各种诱惑,在做事情方面也会比较冲动,最终导致在道德行为或者法律行为上有所偏差,更有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更好的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策略分析
(一)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高质量的课堂建立在教师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前,首先需要自己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与阅读,挖掘有价值的点,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的梳理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敲诈”主题故事作为讲解案例,在学习讲解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王磊和宋兆的行为是出于什么诱惑引起的?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王磊有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呢?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会拒绝”的重要性,学会拒绝等于成功了一半,坚定的拒绝生活中的诱惑[1]。
(二)结合时政案例展开教学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案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还需要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形象的故事以及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视角。例如,在1996年中外记者招待大会上,有记者让研究专家介绍中国核武器发展情况,但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中国的国家机密,如果直接回答会造成机密的泄露,如果拒绝回答又会导致外国记者对中国的评论有失偏颇,研究人员回答道:中国已经爆炸了两枚原子弹,第三枚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具体情况可以等公报通知。对于某些严重违反公众利益、不道德的问题,就应该采用巧妙的回答进行拒绝。通过这一案例,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相关理念[2]。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属于关键内容,如果课内时间不够,教师也可以在课外、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学生常见的打架斗殴事故案例:两个班级的学生在打球过程中发生了口角,约定放学后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两班学生都有所受伤,警察来了之后按照《治安管理条例》将主要打架成员拘留起来。通过分析以上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兄弟义气”,“见义勇为”等概念进行探讨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遵规守法与健康成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的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道德约束与法律制约,从而起到更加形象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初中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多寄宿学校的学生脱离了父母管束后,沉迷于游戏,也容易因为生活学习中的小摩擦与他人发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居于此,老师们可以很好的运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通过讲解其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上诸多的不良诱惑,避免陷入道德与法律的误区。实践表明,在初中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减少学生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事情的发生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所以上好《道德与法治》对于引导初中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花.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7(10):65.
[2]丁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