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可通过推动常规管理制度化、教学常规规范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研活动特色化和课程改革系列化等方式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与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2-0068-03
  为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应强化教学常规和教研常态管理,推进校本教研,深化教学改革。基于此,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中师大附小”)努力推进常规管理制度化、教学常规规范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研活动特色化和课程改革系列化,力争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师生的核心素养。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管理实效
  制度是工作和学习的保障。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能使常规教学和校本教研更高效。华中师大附小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直用制度来保障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制度作保障、制度促发展的格局。
  第一,创建三层管理机构,开展教学管理。学校通过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行政人员组成的三层机构来管理日常教学,有效落实了每日早读和课堂教学的检查工作;推动了每周社团及教研活动的清查工作;促进了每月作业及教案的互查,从而实现了教学常规管理“日日查”“周周清”和“月月评”等管理目标。
  第二,构建五级管理体制,明确教研职责。为了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学校建立了“校长室一教导处一教研组一备课组一教师”五级教研管理体制。各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五级教研管理体制明确规定了各级责任人的工作职责:第一级责任人为上级决策层——教学副校长,其职责是依据上级要求,把握教研方向,制订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为教研活动提供人、财、物、时等条件保障;第二、三级责任人为中间指导层——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其职责是在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执行教研活动方案,拟定活动计划,指导备课组长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第四、五级责任人是基础执行层——备课组长和教师,其职责是在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的指导下落实各项活动,完成教研活动任务。
  第三,坚持四项管理制度,保障教研落实。学校每周在固定时间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一方面,学校要求每周的教研活动注意“五个落实”,即“方案的拟定落实”“计划的制订落实”“主题的确定落实”“活动的安排落实”“具体的过程落实”;做到“五有”,即有专题、有过程、有记载、有总结、有成果;明确“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注意“三结合”,即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究和常规教学相结合、个人学习和集体研讨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四项制度,即坚持考勤检查制度、坚持业务学习制度(学习情况汇报制和学习成果分享制)、坚持“一条龙”(个人备课一课前说课一上课听课一反思评议一二次上课)集体研讨制度、坚持评价和反馈制度来规范教研活动管理,保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
  二、教学常规规范化——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常规要求具体
  学校用“六化”“十要”“四有”“四点”“四简”等要求来强化教学管理,把教学常规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学常规的总要求是“六化”和“十要”。“六化”为个人备课具体化、集体听评课经常化、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外作业多元化、单元检测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十要”为备课要细、上课要实、方法要活、手段要新、实践要多、作业要精、辅导要勤、考评要真、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备课的要求是“四有”,即脑中有课程标准,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上课的要求是“四点”和“四简”,“四点”即教师的鼓励和微笑多一点,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具体一点,学生参与的面广一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一点;“四简”为教师设定目标要简明扼要,处理教材要简约有度,安排流程要简洁流畅,选择教法要简单实用。学校用这些具体要求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管理措施得当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来规范教学管理,可归纳为“六抓”:一抓有效备课。一方面,学校借助校本教研专题——“多元备课的有效性研究”来落实多元备课要求,允许科任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备课,力争高效备课;另一方面,学校倡导语数教师采取“分单元合作备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让教师的备课事半功倍。二抓有效上课。学校一方面要求全体教师立足常态,聚焦课堂,要求不同的教师上好不同的课;另一方面按照“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全科研讨”“行政全程指导”的原则迎接各级各类教学比赛,通过比武赛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抓有效听评课。学校通过完善听课制度,规定听课节数,要求听课记录,使听课落到实处。四抓有效作业布置与批改。学校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和三个层级的检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三三制”。同时,学校還利用“晒教案、晒作业,储蓄正能量”的展示活动和“整本教案”“整本作业”的评比活动来鼓励教师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五抓学生培优和补差。学校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培优与补差,并给予表现好的教师绩效奖励。六抓学业质量检测。一方面,学校通过《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学常规细则》中的有关要求来落实学业质量检测;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每学期的质量检测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会来落实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队伍建设一体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
  (一)教师考核原则:严把“三关”。实行“三制”
  学校历年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一直用严把“三关”,实行“三制”来考核教师队伍。“三关”是指“进人关”“培训关”和“晋级关”,“三制”即“教师聘用制”“聘期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
  第一,学校对新教师严把“进人关”,实行“教师聘用制”。学校对新进教师实行聘用制,按照招聘程序,遵循“分数排队,择优录用”原则招聘新教师。第二,学校对老教师严把“晋级关”,实行“聘期考核制”。学校制定了专业技术三年聘期考核制度,按照三年聘期中九个职级的聘期考核条件,对照聘期内的各项工作,依据全校教师自评、互评及他评等考核的结果,最终决定对教师续聘、低聘、转聘或解聘,实现“能进能出,优中选优”的人才动态管理。第三,学校对全体教师严把“考核关”,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每年参加年度考核。对照相关条件,学校结合教师一年内“德、勤、绩、能”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分别给予教师“优秀、合格、不合格”这三个等级结果,并表彰优秀教师,激励全体教师不断进取。   (二)队伍培养措施:结合校情。因地制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则需要学校的培养。学校采取压担子、搭台子、掏窝子、给票子和结对子的方式来培养教师,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努力朝着“青年教师骨干化,中年教师典型化,老教师榜样化”的方向推进。
  第一,师徒结对,薪火相传。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学校经常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利用师徒结对,让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合同,完成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共同成长任务。第二,成立青年教师联盟,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搭台。学校成立了由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青年教师联盟,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交流与发展的平台。青年教师利用此平台开展微课比赛,开展教学沙龙及办校内专刊等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第三,督学研训,示范引领。为走好集团化办学发展道路,学校每学期都要为分校教师进行迎进来跟岗指导。骨干教师通过完成“四个一”,即“上一节课、说一节课、听一节课和评一节课”的督学任务,发挥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校本教研特色化——完善校本教研,深化教学改革
  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借助多样教研活动增添教学活力,促进教师间的集体研讨和互学互助,达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目的。
  第一,专业引领,带动教育变革。为了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在思想观念引领方面,学校聘请多名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做专题培训;在教学实践引领方面,学校聘请各级各类教研专家来校进行课堂诊断,指导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第二,主题研讨,推动专业成长。一是教师围绕教研主题开展专题说课、集智备课、深度议课、问题会诊等主题教研活动;二是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围绕校本教研主题,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从而实现教师间的互帮互学、互促互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骨干示范,推进教学改革。学校一边通过外事接待来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以此促进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边利用骨干教师为同学科教师上示范引领课的方式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第四,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本着“立足常态课,研讨专题课,展示精品课”的原则,通过加大行政跟踪常态课,注重开展研讨专题课,强化骨干展示精品课,即让“三课联动”来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利用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五,特色研训,增强研究能力。除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外,学校还开展教学沙龙及教研论坛等特色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我的‘这一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私人定制’——我的备课(作业设计)我做主”“我读书,我成长”“我说我的教学故事”“我的教学主张”等教学沙龙、教研论坛、演讲比赛和名师讲坛等活动,既活跃了学校的教研氛围,又增强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五、课程改革系列化——构建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
  第一,整合学科课程,强化改革意识。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强基础,校本课程显特色”的原则下,从落实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做起,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减少课时总量,整合课程种类,增设特色课程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国家课程生本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第二,启动学科建设,开发年级课程。学校要求各年级教师围绕学科建设对学科团队建设、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活动设计、学科评价探究及学科管理制度建设这五方面进行研究,鼓励各备课组与各年级组开发年级课程、班本课程。不少年级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年级课程开发工作,开发了烘焙课程、中外饮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第三,关注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学校遵循“立足课堂,注重研究,全员参与,分层研讨”的原则,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转变教学方式做起,扭转教师只顾自己教、不顾学生学的局面,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活动,提倡“少教多學,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民主、活泼灵动”的生本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关注学科转变到关注课程,从关注教师转变到关注学生,从关注怎样教转变到关注如何学,强化了教师的变革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