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教育靠老师。教育扶贫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扶志与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群体,就要求乡村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起带头模范作用。本文从个人、社会及相关法案三方面来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旨在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先扶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乡村教师作为扶志的主要群体,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与此同时,当前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说明了目前人民心态的重点已从对物质的追求变为对精神的追求。而教师便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时代教师肩负起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光荣使命,成为推动区域文化建设良好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的丰富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一、教育扶贫中乡村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
  (1)乡村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老龄化严重、教学技能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是目前乡村教师自身最严重的问题。尽管在很多乡村学校中配备了电脑及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个人能力问题没人会用,导致这些设备大部分成为摆设。同时乡村教师进修和晋升的机会较少导致乡村教师很难有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
  (2)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度低。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师理念培养不强,造成毕业生对教师事业心不够、职业认同感不高等问题。
  (3)新任乡村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目前乡村教师“留不住”是教育扶贫中面临的首要困境。有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当地的教育思想跟新入职教师思想偏差较大,如“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但当地教育理念却是唯成绩论”。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把入职学校当成职业晋升的“垫脚石”,且个别新教师受挫能力太弱。分析表明,乡村教师流失主要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的向城市流动。二是年轻教师向其他行业的流動。随着社会职业流动性增强,大批年轻乡村教师通过报考公务员、报考其他事业单位或转入其他行业。
  (4)乡村教师态度消极。目前实行的教师轮岗制度因为没有一个妥善的保证措施,乡村教师每过几年就要换一个新学校继续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导致教师责任心普遍降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以及同事关系的陌生,繁重的工作导致教师无力去熟悉新的环境,长期以往导致乡村教师态度消极,不利于教育扶贫的有效实施。
  笔者在访谈调查中发现,许多新入职的乡村教师是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工作或将教师工作作为职业晋升的垫脚石,更有甚者将教师职业当做“临时工”,如果发现更好的工作会毫不犹豫的离开。“扶贫先扶志”,这样的教师又该如何“扶志”呢?
  2.社会问题
  (1)社会认同度不高。近几年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频发,社会对教师的好感度和认同度大幅度降低。乡村教师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等情况下,难以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也是教育扶贫中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教育思想意识程度不高。一些贫困地区因地处偏远,发展资源匮乏,经济入不敷出导致社会发育程度低下且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起步晚。“读书无用论”仍然在这些地区存在,早日出去工作补贴家用成为这些贫困地区的主流想法。笔者在访谈调查中得知,某些地区家长思想较为落后,不重视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学生比较调皮,一个班家庭有问题的学生有一半多,家长全权交由老师负责,家校沟通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学生成绩,而这些教师也对这些问题毫无办法。因此,在这些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刻不容缓。
  (3)乡村教师的缺失。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虽然学校位置比较偏远,规模较小,但其服务半径大,又不能撤并合校,教师紧缺,勉强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教师紧缺,在岗的教师必须超负荷工作,而且一些科目无法开设,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科任教师严重缺乏。[1]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校一师,教师工作量很大,他们一般要承担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有的甚至承担三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这些地区开展教育扶贫难度是相当大的。
  (4)师范院校职前培养问题。师范院校作为新教师的培养场所,其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是否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对于新入职教师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模式等新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很多高校实习课程不够且实习学校随意敷衍糊弄,仅仅让实习生批改作业,组织活动等等,实习生上讲台的机会很少,也没有交如何备课,在授课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有一个老师实习一个月只上过两节课)。
  3.政策实施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的不断出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国家对乡村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如何把政策进行深入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乡村教师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解决。
  例如教师轮岗制度是为了解决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而实施多年的一项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从而使得轮岗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轮岗效果大打折扣。好政策的出台是重要的,但政策的精准落地和妥善实施却更为重要。如何在教育扶贫中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真正解决乡村教师最基本问题,政府政策如何保证高效率的实施同样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教育扶贫中乡村教师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措施
  (1)目前为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国家、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很多针对性措施,但多以文件形式下发,很多方面得不到有效落实。只有将教师保障制度法律化,才能真正保障乡村教师的相应权利。尽管实行绩效工资以后,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行业平均工资。同时也应当强化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价值观,加强培养其职业认同感才能在教育扶贫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2)目前有些乡村教师薪资比城市教师薪资还要高,可总是留不住优秀老师。可以看出薪资的高低已经不是乡村留不住优秀老师的主要原因。由于乡镇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从很多方面限制了优秀老师的发展前景,从衣食住行等生活主要方面都难以达到优秀人才的预期要求。因此应加强城镇化建设,减少城乡发展差距,给予乡村教师晋升优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教师个人情况,做到正真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如:家庭、户口等。同时应当加强职前教师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使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
  (3)要培养乡土情怀,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乡土情懷的培养能促使教师重新认识所生存的环境和对乡村教育的浓厚感情,激发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乡村学校要及时补充具有乡土气息、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知识,重视乡村文化和教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激发乡村教师甘心为当地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内生力。
  2.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职前教师思想道德培训,定期开展职后教师知情意培养及价值观引导。同时应当严格把控教师招考制度。主流媒体应大力报道教师正面形象和感人故事,以重新树立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
  (2)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首先应加强乡镇规划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让乡村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利用乡村教师的影响以点带面彻底扭转贫困山区中“读书无用”的思想。
  (3)改革职前教师培养模式高师院校应针对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增加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如加大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的招生数量。针对目前师范毕业生不愿到乡村学校从教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实施定向委培制度,让高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师资需求制定确定招收计划。从而使得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扶贫中乡村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
  3.政策问题的解决措施
  社会目前对教师认可度普遍不高。国家应从政策上提高教师的地位,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政策的执行状况。实行群众监督和管理者、轮岗教师、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结合的多元、立体监督机制。媒体大力宣传教师正能量从而从本质上提升社会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增强教师内心的对职业认同感。
  近些年我国多次出台文件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和乡村教育问题。比如我国教师轮岗制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其实早有理论性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该领域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政策的出台和理论上的实践迟迟不见踪影,所以该领域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新时代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了新的解读,同时也对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地位重,贫困县市教师待遇问题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文件的颁布无疑对教育扶贫战略打入了一剂强心剂,对教师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乡村教师也能尽早走出当前的尴尬局面,教师队伍必将会有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刘金波.随州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