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三大多数老师都会在题海中总结规律方法,一遍一遍的讲解,讲的口干舌燥,心力交瘁,而听的人则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我一直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既能减轻老师的授课压力,又能缓解学生的听课疲劳,让课堂行之有效,让学生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通过实践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应在于“落实”和“激励”。
关键词:高三 落实 激励
一、“落实”是知识化为己有的良药
高三老师的主要任务一般都是选题批改,然后让学生不断的做题。高难度、高频率的练习名正言顺又仿佛在情理之中,但往往事与愿违,付出是巨大的,而收效甚微,甚至有的同学很认真很努力的做题、做题再做题,但结果反倒不如那些不学习的同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那就是老师忽视了“落实”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只知道一味的讲,学生只知道盲目的听,仿佛驴子拉磨,只看拉的时间,却忽视了质量。落实不是把知识的条条框框,原原本本的叠加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化为己有。因为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本质上的不同,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及达到的效果,要求学生具备“懂”、“悟”、“迁”、“反”的能力,即:听懂领悟、迁移联想、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领悟能力老师不能代劳的,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别,所以领悟的过程也大相迳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落实,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文言文翻译领悟能力好的同学必须做到“信”“达”“雅”这三个翻译要求,而领悟能力稍稍差一点的同学只需要做到“信”“达”便可以了,所以对待学生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希求达到齐头并进,要把知识点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让他们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课堂才能更高效,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二、激励是发掘学生潜力的助推器
高三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方式是题海战术,大量出题、大量做题、大量练训练,然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否定,导致一种结果,学生越学越累,越学越枯燥,越学越被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老师和学生往往都在教学的迷途当中找不到自我。那么该怎么办呢,那就是需要激励。
激励可以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让学生学习变得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如何激励学生呢?
首先给学生设定小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是学生通过努力基本都能达到的,一旦达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进步的学生制定下一个目标;对完成不太好的同学,告诉他们还需要完成哪些内容便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给予学生鼓励。这样学习通过主动的积累、整合,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掌握一些文学的特点和规律,最终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从而形成能力。例如学生在背诵《师说》时,优秀的学生一气呵成,中等的学生分两部分背,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分段背,不管什么样的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都给予肯定,给予鼓勵。
其次让学生有成就感,高三老师最容易出现对学生期望值太高,在无休止的说教中学生疲于奔命。成功的高三老师就是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去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
降低考试频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可以把高三教学中的每周一考改为两周一考或一月一考,这样学生有时间去积累,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看到希望。
对于“管理”,有的老师犯了只“管”不“理”的错误。只告诉学生这不许做,那不许做,而缺少对学生思想上的“理”,所以在管的基础之上,加大力度梳理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催生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信心,让学生看到光明。
最后要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高中语文学习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大多数是隐性知识,不是显性的,不容易表达,所以高三练习训练中要降低语文训练难度,难度适应的习题更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其实在人的思维提高过程当中,通过难度适中的训练更容易获得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更好的了解。例如讲古诗词鉴赏,先从个别的意象入手,意象所带的情感就形成了意境,描绘意境又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层层设计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的向前动力,提高他们自学能力,也有助于问题的发现,最终能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因此降低语文训练难度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原则,才能成功。让学生获得成绩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及时看到学生的成绩并帮助树立学生的信心,有效的学习和复习,学生变成学习主动的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这样语文成绩也自然会提高上来。
总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生的知识整合、储备格外重要,希望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厚积薄发,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上就是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一点看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2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