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缘于传统园林规划的不亲水性,旨在通过更加生态性和环境友好型的设计实现珍贵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价值再创造,同时不断降低城市内涝等水环境问题给城市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实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除了需要在更全局的视角开展立体设计外,还需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走一条自然发展之路,以及加强自然与人工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对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战略发展要求,这其中还特别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显然,面对分布极不均衡且总体数量并不充裕的水资源时,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吸水那样蓄积、保有珍贵的水资源已迫在眉睫。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传统模式中的常见问题
  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于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传统模式对于水并不格外友好。尤其是自然降水,绝大多数时候都为城市所排斥。人类往往急不可待地将雨水尽数排入下水管网,使之尽快汇入河流等自然水系方可心安。同时,出于市民出行便利与交通顺畅的目的,不少城市道路常常使用混凝土路面以最大程度提升其平整度。然而,这种渗透性极差的物质同样拒水以千里之外。自然降水量少时固然迅速被排入下水道,可雨水一旦短时间暴增或持续长时间不断,则路面必定积水。不亲水的属性不仅时常让雨季时的城市中处处开车如行船,更在近年来频频以“城中看海”的盛景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之一。
  不仅如此,由于不少地方的风景园林规划局地性、分散化情况比较典型,园林景观习惯于侧重观赏性,却在实用性方面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对雨水的收集、存贮和再使用方面,一些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有所忽略。比如园林中的人造水体往往孤立地存在。且为了方便清理,这些人造水体常常被“圈禁”在密不透水的水泥池底和池壁之间,这种规划形式虽然具有换水便捷的优势,然而,为确保充足的水量,这样的人造水体须定期通过外界补水才不至于干涸。同时,一旦遭遇干旱问题,这样的水体几乎无法实现再度利用[1]。
  2 海绵城市理论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积极意义
  “夏季到城里来看海”是不少城市中网友苦中作乐的自嘲,也是对城市园林景观陈旧设计思想与手段吐槽,更是对开展生态园林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希望。海绵作为一种早已为大众熟视无睹的寻常物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对水的高渗透性、强吸附性早已受到使用者的充分认识与高度评价。海绵城市理论正是对这种其貌不扬但朴实耐用属性的跨界延伸。
  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积极汇集自然降水使之有机会实现循环使用,而且有利于逐步减少城市地表径流与积水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扭转长期延续的落后设计理念,帮助风景园林规划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现代化、科学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客观需求。只有当城市园林景观如同海绵一般更加自如地储积或释放自然降水,通过规划设计使原本无规律的降水得以为人驾驭、为民服务,海绵城市才能更好地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2]。
  3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 全局性、立体化
  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空间的有限势必导致人口密度持续加大和城市园林景观面积的不断缩小。无限度地拓展城市面积并不现实,当横向发展变得不再切合实际时,纵向规划就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那些容积率趋于饱和的地区,将城市整体作为园林景观展开设计、并不断延伸设计的高度与深度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比如花园城市新加坡。这个既是城市也是国家的地区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密度最大的立体园林景观。新加坡几乎每栋高层建筑都被塑造成了纵向发展的人造花园。所有建筑物的屋顶都经过了整体绿化设计,成为枝繁叶茂或者花团锦簇的楼顶花园。许多建筑物每一层的拐角都会辟出一块或大或小的区域填入适当的泥土,并在其中种植适当的树木。至于寸土寸金的楼间空地早已铺满郁郁葱葱的绿草,其间更是星罗棋布地安置了数十米高的伞状金属骨架,骨架的空隙被泥土填满后种植或大或小的植株。远远望去,正如同一柄柄生机盎然的绿色大伞在风中微微摇曳。
  3.2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现代城市之所以不断出现城市内涝等与水有关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建设思想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比如使用过多密封材料作为道路等的原材料。混凝土过度使用造成城市中绝大多数区域如同铁板一块。自然降水到了地面无处可去,只能成为地表径流四处蔓延。倘若转而使用透水性更好的物质,则此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此外,自然状态下的地表高低起伏不定,落于高处的降水必定要流向低地,则低地便形成了天然的储水池。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当充分尊重此类自然规律,无论是建筑物还是绿植都应趋利避害,遵循自然既有的状态。
  3.3 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城市是人工改造后的自然,虽然极其特殊,然而依然是自然大环境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建设海绵城市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化创新之路,更需要贴近大自然的原生态特色。因此,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就当自然与人工水乳交融,彼此穿插、相辅相成。
  4 结束语
  刚刚结束不久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马云的演讲中也提到未来世界会有四样东西最贵,其中一样就是水。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自然界中的水不甚友好,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材料使用不仅造成越来越多地表径流损失了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也较少考虑以更为环保的形式留住和反复利用水。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存在于设计思想与实践中的缺陷。海绵城市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不仅有助于实现更加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置,而且有利于采取更多环境友好型手段实现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对园林规划设计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未来城市走一条更加绿色、健康发展道路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129.
  [2] 曲正,苑富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风景园林与雨洪管理及湿地规划的实践[J].中国林业产业,2016,(0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