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城市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雨水径流污染等,而海绵城市的提出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节约用水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水资源质量的改善,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基于此,本文对海绵城市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生态系统
1 引言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水生态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海绵城市理念
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相关部门曾提出这样的理念:根据现有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展城镇化的建设布局,并在城镇建设中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实现水、土地、能源等的节约,增大资源利用率,为构建绿色城镇提供助力。这一理念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海绵城市理念,之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该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城镇建设中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城市具有吸水、储水能力,以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储存和净化,并在需要时,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可以适应现今自然发展需求,通过自然资源的转化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与自然的有效衔接。现阶段,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就是在该理念下衍生出来的。
3 海绵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的为:在城市建设规划基础上,实现城市绿线、蓝线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如湖泊、森林、湿地以及河流,进行合理保护;明确城市发展目标,确保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掌握区域内的水文特征,采用合理方式降低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大城市发展面积。
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了原有城市的弹性值,缓解了不良因素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海绵城市具有的特性有:首先,加大了生态系统的保护效力;其次,将损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增强了自我修复能力。对于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理、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对其实施处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保证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的开发强度,结合生态环境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从而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我国水资源的面积。
4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4.1 前期调查
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前,要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特征,这样才能为后期规划设计提供充足依据,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自然环境调查中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地质地形特征、水文条件以及降水规律等内容;在社会和经济环境调查中则涵盖了地区内的人文素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内容。在调查完成后,工作人员应对这些数据资料予以整理和存管,以此来为日后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4.2 坚持多规合一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相对较多,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监督和管控,方能实现其最终效果。所以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制定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其职责予以合理划分,确保规划设计、建设、检测、运营和维护等环节均有专人管理。同时还需合理划分事件主次、重点,做到多规合一,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属于整体城市整体规划范畴之内,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应同水利、园林、建筑、市政等多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加大项目落实度。
4.3 系统性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城市现有的水循环系统、水资源开采程度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容予以详细了解和掌握,且结合相关设计加强海绵城市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保证排水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运行的协调性。
4.4 实现大排水系统的构建
大排水系统的构建目的为提升城市应对恶劣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内涝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在大排水系统构建中,一定要确保排水管道的畅通性,提升排水速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型调蓄设施或者排水系统的应用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保证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
5 具体案例实践
5.1 项目简介
以某海滨新区建设为例,起初该区域内涵盖较多的河湖和湿地,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原有的湿地与河湖正在逐渐减少,使得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较多的挑战。
5.2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1)生态斑块的识别。在该城市周边,其生态斑块大多是以混合交融的形式存在的,很少具有单独性质的斑块结构。只要是对地表径流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态空间均可纳入水资源的生态斑块中,如自然遗产、动植物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景观资源保护区等。该区域内的生态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河湖、湿地的占有率在陆域面积的6成以上。
(2)生态绿道构建。生态绿道的构建主要是将较为分散的生态斑块连接起来,使其形成统一的整体,便于日后进行生物迁移或者水资源循环系统的构建。滨海新区规划多条生态绿道,以植树造林、沟通水系和拓展居民活动空间为主要目标,通过生态绿道及河道的修建和改良,使原来相对独立的生态保护区和水库融为一体,在滨海新区陆域范围内形成一张生态网。
(3)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要求开展区域内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污染的控制工作,并通过截污、过滤、生态物培育、人工湿地建设等多种形式改善现有的水资源,使其恢复原貌。另外,由于该区域内河网较为密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升各独立水系之间的连接效率,打造生态长廊,构建完善的水系统。
(4)人工湿地建设。湿地是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部位,应加强对其保护,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人工湿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该区域湿地建设中,一方面要根据区域内政府制定的相应文件开展合理的生态景观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应规划建设多处郊野公园,覆盖大部分城区,满足居民30分鐘到达的休闲观光需求,同时承担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
5.3 专项规划设计
专项规划设计涵盖了绿色系统、交通系统、水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灾害防治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六个部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在保证各系统性能的基础上,提升相互协作效率,强化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比如,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需分别对供水、节水、排水等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其性能,且注意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效率,提高水循环速率。绿地系统规划应合理地控制绿地率,构建绿色网络,对绿地自身及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实行渗透、贮存、净化、循环,并与城市雨水灌区系统相衔接。道路系统规划设计需要对红线内外的用地空间予以合理调控,从而加强道路各断面设计的合理性。
5.4 雨水循环和利用
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主要采用了绿色屋顶和透水地面设计这两种形式,意在提升雨水的收集处理效率,并将处理后的水资源作为消防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供应渠道,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在城市水环境规划设计中,采用的主要形式有地表径流水的整理、景观生态廊道的建设、雨水水质生态控制设施的建立、生态处理和传输系统的构建。
6 结语
现阶段,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管,需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以此强化海绵城市的整体建设效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郝文学.“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初探[J].建筑节能,2017(1).
[2]王锁宏.“海绵城市”在商洛山地建筑设计中运用策略[J].低碳世界,2018(4).
[3]王鹏.“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