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马铃薯主粮化的背景下,马铃薯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重要的农作物,当地增加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探究了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农技部门通过采用不同栽培模式分析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性,得出了最佳的种植模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关键词] 马铃薯;种植模式;商品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4-91-2
平南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粮食种植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品质和产量优良。新时期,平南县薯类种植农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马铃薯种植的发展,但是很多合作社、企业都没有实行高产优质的种植标准[1]。对此,当地农技部门展开了不同种植模式、同一马铃薯品种的对比试验,以判定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并在多次试验对比中得到了最佳种植结果。
1 检测方案
1.1 试验田与试验品种
试验地为平南县某试验地块。试验田整体地势平坦、通透性好、肥力中等,前茬种植水稻(马铃薯为冬种)。试验马铃薯的品种为中薯7号(平南县农业局引进)。
1.2 试验方法
将整个试验区划分为4个试验田区,每个田区垄高不同,分别为0、7、14、20 cm。种植株行距为25 cm×40 cm[2],复合肥用作底肥,施加量为2 000 kg/hm2。由于是冬种马铃薯,为了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采用当下较为流行的黑膜覆盖方法,将马铃薯放到垄上,上层覆盖2~3 cm土壤,并覆盖黑膜保温保湿。
1.3 播种与田间管理
在11月上旬播种马铃薯,当月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展开一次中耕松土和除草工作,并适时追肥,每个小区施加0.3 kg尿素。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有效性,不施加氮磷钾肥。12月中旬开展第2次中耕培土除草,每个小区施加0.1 kg尿素和0.5 kg硫酸钾,采用垄沟水肥一体化施加方案。整个试验阶段都采用相同的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
1.4 项目调查
次年3月对马铃薯展开临田测产,同时分析不同垄高马铃薯的商品性。
2 結果与分析
2.1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总产量如下:0 cm垄高为1 212 kg,7 cm垄高为1 448 kg,14 cm垄高为1 549 kg,20 cm垄高为1 625 kg。可见,随着垄高的增加,马铃薯产量明显上升。通过分析可知,由于马铃薯薯块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膨大,对周围土壤造成了压迫,且是反作用力影响,限制了马铃薯增长。此外,由于采用垄沟水肥一体化方案,如果垄高较低,由于土壤反作用,会影响马铃薯生长;垄高较高,则会导致马铃薯根系无法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因此,垄高为14 cm左右最佳。马铃薯虽然喜湿,但也怕湿。水量过多存于低垄,容易产生烂根问题,且黑膜覆盖方法会降低水分蒸发,难以控制土壤湿度。试验田中,0 cm垄高、7 cm垄高已经出现个别腐烂马铃薯,且外观形态为下小上大。可见,在垄高影响马铃薯产量方面,14 cm垄高(左右)最适宜。
2.2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商品性的影响
通过试验数据分析,0 cm总薯量为434个,其中大薯率为2.99%、中薯率为32.49%、小薯率为64.52%;7 cm总薯量为696个,大薯率为9.43%、中薯率为36.35%、小薯率为54.31%;14 cm总共薯量为599个,大薯率为11.69%、中薯率为42.24%、小薯率为46.03%;20 cm总薯量为539个,大薯率为12.52%、中薯率41.12%、小薯率为46.35。
马铃薯的大小决定了马铃薯的商品性。通过上述数据信息可知,不同垄高对马铃薯商品性有直接影响。低垄在马铃薯成长中和土壤相互压迫,会影响马铃薯生长率。再加上冬季土壤存在一定程度固结,进一步提升了压迫性,是导致0、7 cm垄高大薯率和中薯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肥料吸收不足,低垄土壤湿度较大,自然会影响马铃薯商品性。14、20 cm垄高由于受土壤压迫小,因此大薯率、中薯率更高,在养分和水分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商品性更高。综合考虑商品性和大薯率、中薯率个数方面,14 cm垄高最优。
3 马铃薯栽培方法
3.1 选地整畦
在田间种植过程中,畦面规格标准为宽80 cm、沟宽40 cm、畦高14~20 cm。提高垄高可以适当增加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还可以提升排水性能。开沟挖出的泥土要均匀撒在畦中,将畦面处理为弓背形,确保垄高达标。田间杂草的处理要以绿色处理方案为主,包括人工翻耕、物理除草等,尽可能不使用除草剂[3]。
3.2 种薯处理
选择健康且表皮光滑的种薯,质量控制在20~50 g。如果种薯没有渡过休眠期,需要催芽处理,打破种薯休眠尽早萌发,提升出苗的整齐度。使用整薯种植方法,用刀自上而下削成25 g小块(共三四块),之后用甲基托布津浸种,晾晒后切口结痂,避免出现腐烂。
3.3 播种与施肥
种薯处理完毕后放到畦面上,每个畦面摆放四五行,行距为40 cm,株距为30 cm,每667 m2播种5 000株。播种时,用力压一下种薯,保障芽眼和土壤充分接触。播种完毕后,在上方覆盖一层腐熟农家肥。
施肥时,施加2 000 kg/hm2复合肥,摆种株行距为25 cm×40 cm。摆种完毕后,在表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和5 cm的稻草,稻草上方覆盖8 cm碎土,将畦面整平。稻草覆盖不得过厚或过薄,过厚不利于出苗,过薄可能产生绿薯问题,影响产量。齐苗或出苗30 d后,需要每隔7 d喷施1 000倍代森锰锌、1 000倍博医、1 000倍阿米妙收各一次,避免薯苗感染病毒病、疫病等。
3.4 水分管理
在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确保水分充足,特别是在薯块膨胀期间,地表蒸腾旺盛,薯茎生长迅速,要有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的湿润度,促进薯块膨大。充分给水还可以促进稻草腐烂,为薯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营养。干旱时期,可以采用小水顺畦沟灌法,让水分慢慢渗入畦内,切勿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平南县降水充足,干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遇到雨季或低洼位置,要着重进行排水防渍工作[4]。
3.5 实时收获
茎叶呈黄色表示已经成熟,成熟的薯块有70%以上漏出表面,只需要将稻草扒开即可取出薯块。即使少数马铃薯在裂缝孔隙中生长,也不会入土太深,很容易被挖出。结合上述试验结果,保证垄高可以提升大薯量和中薯量,将商品性好的马铃薯取出分批上市,之后覆盖好稻草,让个头小的马铃薯继续生长。反复如此,即可提升大薯量和中薯量,提升种植效益。
4 结语
分析平南县农技部门的试验可以发现,适当增加垄高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的商品率和产量,因此在马铃薯种植中至少要保证垄高在14 cm以上。但是,不能随意增加垄高。相比14 cm垄高,20 cm垄高虽然产量有保证,但大薯量和中薯量减少,商品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所以,合理的垄高为14~20 cm。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4):36-38.
[2]赵小燕,甘果.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研究[J].吉林农业,2010(9):100-102.
[3]廖华俊,江芹,董玲.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4(15):38-40.
[4]王亚艺,李松龄,张荣.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5(10):1802-1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