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义务教育背景下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就近入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旨在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对于部分家庭具有约束作用。只通过就近入学是无法保证教育公平的,国家也应加以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就近入学;弊端;策略
  一、就近入学的性质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
  二、就近入学的弊端
  1.拉动“择校热”,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们知道就近入学即在当地户籍所在地入学,但一些地方政府一般要求不一,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透明化,其中蕴藏很多“暗箱操作”。对父母来说,肯定想孩子获得优质教学资源,在其家庭经济能力、人脉、地位方面较充分时,便会进行择校选择,现今,当很多家庭的孩子满足了“有学上”条件后,对于“上什么学”又是一个新的关注点。如果有选择的话,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较好的学校,毕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的成长还是需要良好的导师进行引导的
  2.就近入学违背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原则
  在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评判其能否促进教育公平的标准,往往要看其分配规则是否倾向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从内容上看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的待遇平等内容,部分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选择表现在适龄学生的家长的职业性质、社会地位,所占有资源的不同。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也有公权力拥有者的教育优待现象,比如对“特殊群体”子女的照顾。但是生源不仅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生源流动更是教育促进社会融合的关键。因此,就近入学政策某种意义上所强化的阶层分化及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公平以及社会之间的融合。
  三、有关就近入学的策略
  1.国家推进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
  就近入学的政策的实施从客观上要求学校之间缩小差异,促进教育基础的平衡化。在教育经济学角度上,义务教育受政府的支配,属于公共产品。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关系到千万家长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考虑低层阶层的需求,只是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会让薄弱地区越来越有压力。这对边缘群体想要突破阶层固化,没有实际意义。国家的发展应是全面发展,教育应是给人希望的教育,在诸多因素下,政府应协调教育资源的分配,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2.法律落实监督机制,让就近入学“阳光化”
  由于社会压力,很多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带着子女和他们一起生活,当地贫弱群体子女一同就读。而有些学校尽管在这样条件下,还对入学子女的父母的身份有要求,比如上海某区教育局的政策法规,要求父母双方在泸就业的劳动(聘用)合同等,这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就近入学显得也难上加难。更有甚者,有些好的学校不算入当地户籍所有学生却有外校生录用,却对外不公开,这导致某些学校蒙上了神秘色彩,令家長望而止步。
  3.地方政府就近入学规范化、部分决策参考家长建议
  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明确规定每所学校的招生名额,公之于众,让家长清楚有多少学生居住在本区域,这样家长就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大概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合哪个阶段的学校,并以好的学校为目标,和自己的孩子做好学习规划。同时,也可以成立一个地方性的负责人的联系群,这样有什么消息地方负责人再传递给民众,如此就保证了信息的快捷化和透明化,这样,地方政府的一些关于就近入学的决策,也可以多参考民众的建议,最后上报给上一级负责人,这样层层递进,保证了信息的高效率传达和运作。
  四、教育的平衡化发展是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无论如何,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对大多数相关利益的群体来说都存在影响,为了更加贴近薄弱群体的利益,国家应当高度重视其政策的运行机制,保证其开放性和正当性,让天下真的成为没有教不好的教育,没有读不了的书的好局面,这也是向保障教育的全面公平化的一个进程、它也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金久仁.就近入学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前提、价值和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1):20-23.
  [2] 孟庆艳.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评价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6(36):35-37.
  [3] 李东宏,荣利颖.“就近入学”政策中的补偿平等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0):43-46.
  [4] 冯帮.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失真与回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5(09):66-71.
  [5] 岳伟,贺静霞.教育公平视域下就近入学政策分析[J].教育导刊,2015(07):13-17.
  [6] 贺静霞.教育公平视域下就近入学政策析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169-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