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拾级而上,觅得珍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13-01
  统编教材七下课文《台阶》,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要求花太多课时在上面,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很好地掌握课文要点。可是在备课教学中多读了几次课文后,踏着“父亲”垒砌的“台阶”,我竟然发现了它的诸多精妙之处。
  文题揭示小说主旨
  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以“父亲”为题,可是作者李森祥却取题“台阶”,两者又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以“父亲”为题,表达的情感比较单一,只是一个儿子对自己的父亲的尊敬,赞美的是自己的父亲的勤劳和顽强,就像《背影》表达的只是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怀念和爱戴一样。可是以“台阶”为题,我们却能读出一个年代的儿子们对那个年代的父亲的情感。
  该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我们且来看看作者的经历。
  作者是73届高中毕业生,那个时代没有大学可考,毕业后他只能回家务农。没有机会上大学,在他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了。然而,父亲却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他是家里的长子,一旦离家,就少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那时候的他看着农村的落后,感受着农民的艰辛,这一时期的经历是烙在他的骨子里的,以至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农村生活也是他的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他的笔下诞生过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台阶》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写的是“父亲”因自家的台阶低,总觉得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一定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花了大半辈子时间,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得以实现,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作品发表之时,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可以说,《台阶》是新一代的农民或者是农民的儿子对父辈的仰望与质疑。
  准确投射“农民父亲”这一群体特征
  文中的“父亲”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是一群人的代表,是集顽强与谦卑于一身的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群父亲”的代表。
  父亲是顽强的。
  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决定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黑瓦罐里塞角票,造新屋时他也闲不下来,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只睡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他终年辛苦,甚至一年只洗一次脚,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他顽强地实现着自己的愿望,他的顽强甚至有一种愚公式的悲壮。
  父亲需要别人的尊重。
  我们不妨找出文中关于“台阶”的句子读一读。“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文中多次提到父亲对自家低台阶的不满意和对别人家高台阶的羡慕,其实是一再强调没有什么地位的父亲对受人尊重的渴望。
  父亲又是谦卑的。
  一向厚道的父亲,“谦卑”是他的常态。“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搁在最低的一级。”老屋台阶的高度是适合父亲的。“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造起来了,照理说实现了宏愿的父亲应该昂首挺胸才对,可是他却“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的,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父亲连高兴起来也是谦卑的。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坐在高高的台阶上,跟人家打招呼时竟然就回答错了,出错后“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还是不自在”,他在台阶上的不自然地往下挪移,无不在显示着他并没有因为台阶高了,那种谦卑的心理就消失了。高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之间的沟壑更加深了,落差更大了,高台阶并没带给他幸福满足感,他反而失落了,从此很少出门,因为高高的台阶放不下他那颗浸透了谦卑心理的心。
  情节安排对课文主旨的深度挖掘
  我们设想文章结束于“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那么文章的主旨就只落在对父亲的歌颂,对谦卑的父亲顽强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宏愿的赞美。
  可是作者偏偏不止要说这些。
  作者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中说到,“《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低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少言寡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一年到头,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垮成连挑水都不能胜任的老人。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有了后续的造新屋完成后父亲老了的结尾,我们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
  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应该就有收获,他认为,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卻写父亲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想要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父亲的固执让每个人都为之叹息,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享清福,享受自己面子的时候,却已经体力不支,却已经成为了这劳动一生无为一生的代表人物,让人叹息之余却又猛然发觉,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
  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这篇小说,带引我们进行着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也许城乡之间的差别在短时间内还会存在,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新政策新思路已经使得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再过若干年,农村会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这是“父亲”所不敢想的,“儿子”想看到最终一定能看到的,这一定也是李森祥当年创作《台阶》时的愿景。
  参考文献
  [1]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
  [2]李森祥.人物生平.360百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