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华山不止一条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说到华山,自古就有“一条路”的说法。那是过去旅游事业不发达,通往华山的路只有一条。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去华山的路千万条,栈道、天梯、铁链,还有缆车等,无论你走哪条道,都能顺利地抵达目的地。问题是选择哪条路线走,才能快速、平稳地到达山顶。
  作文选材也是如此。一个题目,供可写的内容很多,选择什么材料来写,这要视作文的中心而定。如果是写一个人,我们可以写他(她)的优点,也可以写他(她)的缺点。有个同学写《我的妈妈》,他写妈妈为“我”洗衣服、煮饭,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回家,以此来表现母爱的伟大。这样的材料不新鲜,有些老套,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什么是换个角度?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有篇作文《咱们班级好事多》,文章列举了很多一些事例,扫地、擦桌子、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劈柴、公交车上让坐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个同学另辟蹊径,从反方向切入,写自己想为学校做点好事却很难。为什么?我们看看就知道了。
  我又来晚了一步
  文/江西省万安县步行街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心 谢子悦
  再过几天就是百年校庆,老师们都在为筹备校庆的事做准备。同学们也不例外,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冲洗厕所、整理校园周边环境,争取为校庆献上一份厚礼。我作为学校的一员,也应该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天早上,我拿着扫帚准备去打扫卫生间。当我走进卫生间时,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呆了,卫生间早已被人打扫干净。我很纳闷,这是谁干的呢?
  下午,我从学校的花坛前走过,看到花坛里的杂草没有拔去,本想和陈香同学一起留下来把这些草给拔了,没想到等我们回家返校时,这事又被别人抢先干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决定一探究竟。
  第二天下午放学,我悄悄地躲在教室里,准备来个“守株待兔”。我屏住呼吸,两只眼睛静静地注视着外面的动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却始终不见人影。我感到有些扫兴,准备背起书包回家,突然,楼梯口传来一阵轻悄悄的脚步声,我赶紧钻到桌子底下,准备来个“瓮中捉鳖”。
  门“吱嘎”一声开了。门缝外探进两个小脑袋,他们向里望了望,见无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进教室,跑到墙角拿起扫帚就往外走。说时迟那时快,我立刻从桌子下钻了出来,几步跑到到他们身边,大声喝道:“哪里去!”
  一切真相大白,原来这些好事都是萧蔷、鹤鸣几个同学干的。他们不想让老师同学们看到,也不想让老师同学们知道,便悄悄躲在学校外面,等大家离开校园后,就折回,把校园内的环境再次清扫一遍。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文章没有直写“我”是怎样做好事的,而是写“我”每次想去做好事时,都被同学抢先一步。这点使“我”感到有些纳闷,“我”决定展开一番调查。调查中发现,这些好事都是萧蔷、鹤鸣几个同学干的。他们不想让老师同学发现和知道,便采取“偷偷摸摸”的做法,于是就有了“我又来晚了一步”的原因。
  你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视角,表达的效果大相径庭。前者从正面入手,后者从反面切入,角度新、写法新,读后令人拍案称奇。
  如何巧用角度选择材料?常用的方法有:
  顺向思维  就是按常规思维,从正面选材。比如,写《牵牛花》,顺向思维是这样:
  中心:表现牵牛花积极向上的品质。
  材料: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长大了,我给它找来一根竹竿,帮助它往上攀爬。牵牛花一直爬上了屋顶。
  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常规,从反面选材。再比如《牵牛花》,逆向思维是这样:
  中心:⑴表现牵牛花趋炎附势的特点。
  材料: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长大了,我给它找来一根竹竿,帮助它往上攀爬。牵牛花看中了旁边的葡萄架,结果把藤蔓伸到架子上去了。这让我很是费解。牵牛花也像人一样趋炎附势,攀龙附凤。
  ⑵说明牵牛花依赖性强,失去依附物就活不成。
  材料:我在院子里种了一棵牵牛花。牵牛花长大了,我给它找来一根竹竿,帮助它往上攀爬。一场大雨,竹竿冲倒了,牵牛花失去了依靠,没过几天就死了。
  多角度选材  就是一个题目,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我们尽可能地把它列举出来,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打开选材的思路。常用的方法:
  ①时空法。就是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移顺序选择材料。比如写《美丽的校园》,按时间顺序可以这样选材:早晨——上午——下午——黄昏;按空间顺序可以这样:校门——操场——花坛——教学大楼……
  ②辐射法。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比如写《灯》,我们可以从照明的灯(路灯、台灯、探照灯等)联想到心中的灯:理想之灯、心灵之灯、人生之灯等,和灯有关的一些事:灯下作业、红绿灯下的发生的交通事故、母爱的关怀如灯一样温暖我一生……这样把与“灯”有关的一切材料都罗列出来,思维得到拓展,作文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③事物串珠法。就是把相关的几个典型事例安排在一起,以表现事物的特点来选择材料。比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材料: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失去唯一小孙子;小金花为救志愿军战士失去母亲;朝鲜大嫂为志愿军到前沿阵地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这三个故事集中表现了一个主题:中朝两国人民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有了角度,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围绕中心选材  中心是文章的统帅,是灵魂,材料是为突出中心服务的,要想准确表达中心,就必须选择那些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比如《我的课余生活》,有个同学列举了下面一些材料:①星期天与小伙伴们一同外出野餐、郊游;②星期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③星期天到少儿美术馆参观书画展览,到图书馆阅读书报……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一个中心,即“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是不是把這些材料都写进作文里去呢?不是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材料的取舍问题,取什么,舍什么,这要根据作文表达的中心决定。一般说来,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就取,否则就舍。   选熟悉的材料  选熟悉的材料,就是选择自己看过、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熟悉的材料作文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熟悉的材料,作文才有可能把文章写清楚,把细节写准确,写具体;熟悉的材料,作文易于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材料不熟悉,就只能胡编乱造,瞎说一通。试想,一个没有到过太空的人,你要他写《遨游太空》,他能写得出来吗?
  选典型、新颖的材料  典型,就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意义。比如,有个同学写《世上不只妈妈好》,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邻居大妈”“班主任老师”“售票员”“出租车司机”等对自己的帮助。这几个典型材料,充分地叙述了“我到处都得到别人的帮助、关怀。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从而认识到“世上不只妈妈好”。从小作者叙述的几件典型的事例中看出新的社会风貌,赞美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作家浩然这样告诉我们:新颖,就是别人没有看到,你看到了;别人看到了,没有想到,你看到又想到了;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到,你看到、想到、又写到了。比如,写母爱的文章,很多同学喜欢写母亲每天给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有个同学别出心裁,写母亲化名一个叫“润物细无声”的网友跟自己聊天、谈心,以帮“我”走出困境,这样的材料就显得新颖别致。
  【佳作展示】
  家有“悍”妈
  文/江西省万安县步行街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心 李金霞
  我一直在想为我的妈妈写点什么。可是,一看到她那张“丰富多变”的面孔,我的手又有些胆怯了。要知道,我妈的性格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在一般人看来,她是一位好母亲,可是在我眼里,她却是一位“悍”妈。
  妈妈的性子较急,脾气暴躁。她说的话就要立刻执行,绝不能拖延。有一次,我在家里看电视,妈妈叫我回房写作业,我没有听。妈妈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我吓得赶紧关了电视,回房写作业,否则我就要被训一顿。
  妈妈的厉害,我算领教过了。谁要是惹了她,她就绝不饶谁。
  记得有一回,爸爸在外面打麻将,打到半夜也没有回来。妈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她看到爸爸这么晚还没有回来,心里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她翻身下床,披起衣服,走出家门,摸着黑去找爸爸。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12下,却还不见他们回来,我开始替他们担心起来。过了一会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咚咚的脚步声,我知道是妈妈他们回来了。我准备起身去开门,没想到门“吱嘎”一声开了。我一看是妈妈,她拽着爸爸的衣服走了进来,脸上充满了腾腾杀气。我一看情形不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降临了。果然,妈妈一进屋里,就朝爸爸大吼起来:“李江呀李江,我说你怎么就这样不争气呢?一天到晚不做正经事,三更半夜还不回来。我以为你在外面出了什么事,害得我到处找你!”那火气实在是大。爸爸呢,可能因为妈妈在他的这些朋友们面前让他出了丑,积聚了一肚子的火气,这下就像火山爆发似的,他朝妈妈大声吼道:“我打麻将怎么啦?你管得着我吗?”就这样,他们你骂一句,我顶一句,屋子里闹得不可开交,寂静的夜晚被他们的吵骂声给打破了。左右邻舍的人纷纷过来劝说,事态才算慢慢平息,否则,这个晚上人们别想睡觉。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家有“悍”妈,生活就不怕。我们这个家被妈妈打理得井井有条,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地板擦得干干净净,食具刷得闪闪发亮,一家人的吃饭穿衣,她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全是“悍”妈的功劳。说实话,我爸有这样一位“悍”妻,那是他一生修来的福分;我有这样一个“悍”妈,那也是我一生的幸福。
  写妈妈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同学习惯从正面入手,写妈妈勤劳、善良、关爱子女等。本文小作者独辟蹊径,从反面选材,寫妈妈的性子急、脾气暴,突出表现妈妈的性格特点“悍”,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妈妈持家有方。立意深刻,视角独特,写法老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