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研究,探索高校体育课程中显性育人与思政课堂的隐性育人融合途径,旨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体育教学中的育人协调同步、相得益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 体育教育 渗透 途径研究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体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强健学生体魄、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在意志品质培养、人格塑造,社会化推进等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高校的育人体系中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全方位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校体育教育义不容辞的应该承担起育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能。[1]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1.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互渗透
  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五大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这与体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品格发展、意志力锻炼,社会化推进具有一致性。在体育课程获得运动知识、提升健康水平的过程中,无形的发展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竞争意识、遵纪守规、团队意识、社会能力特征等素养,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性资源、精神性资源、制度性资源。[2]
  2.体育课程的特有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但更需要与实践结合,通过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其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是教育的最高教法,体育课程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具体化、潜移默化的特征,寓教于管、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是体育教学独特的功能。[3]
  体育课程寓教于管。体育运动方式具有公开、既定的竞赛规则。在教学和竞赛中具有统一的、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竞赛规程,参与其中的无论是个体还是团队都要严格遵守。这能有效培养个体行为规范意识,进行自我约束。体育运动向社会和公众展示的公平、公正、公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正是现代人类社会所需要重新构建的价值体系、价值标准和道德核心。
  体育课程寓教于情。体育课程与单调空洞的理论课讲解不同,它能形象的通过身体力行来展现抽象的爱国主义情节。不断发展的中国体育事业,涌现出诸多体育名人、运动员,他们的奋斗事迹、取得的辉煌成绩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是国人学习的好榜样。2001年北京的申奥成功,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取得历史性成绩;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孙杨领奖国旗升旗杆掉落,要求重新演奏国歌等,这每一刻,每一件事,都是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起到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精神、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留下来汗水和泪水鼓舞着当代大学生们,体育的魅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也是直观的。虽然大多数人不能亲身体验和尝试这些体育工作者的辉煌时刻,但我们能够很好的产生共鸣,无形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体育课程寓教于境。体育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性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体能,增强身体素质,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建构生命认知与身心协调发展,并通過技能展示和竞赛促进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化。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起到重要的作用,打造和锻炼大学生多样化的人格。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身心自由,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努力与坚持、成功与失败、喜悦与苦涩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去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另外,体育运动是培养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不断前进的进取精神,与空洞乏味的说教方式相比,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佳的手段。[4]
  体育课程寓教于行。体育课程利用活动载体,让学生融入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中,在参与活动时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身感受,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践行“知行统一”。同时,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自觉将高尚的体育思想、文化、道德认知上升为体育思想道德情感,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5]
  二、高校体育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应尽可能的实现课的多元目标,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德育目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挖掘其思想政治内涵,在教学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并运用这些因素,比如,在我们武术太极拳、长拳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武术爱国主义精神;排球的教学中融入中国女排精神等。通过个人赛、集体赛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个人的体能、技能学习中可以以奥运冠军名人的故事来作为榜样鼓励。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竞争、吃苦耐劳等优良性格品质。当下,我们的体育课程多侧重技能学习,应适当加入理论课程,通过一些体育影视欣赏、竞赛视频、体育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6]
  2.依托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训练
  当代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除体育课堂教学外,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训练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堂的拓展与延伸。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丰富形式,体育竞赛训练中的难度提升,可以在自律精神、道德规范、吃苦耐劳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另外,体育项目不同的特点和项目表现功能,会让学生们在体育运动公平竞争中得到的胜负、成败、荣辱等各种情感体验,使竞争意识升华。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团结友爱、协作互助品格,并伴随着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和谐平衡的社会心理。学校应给予学生充足的业余活动时间,聘请体育教师担任体育社团指导老师,开展社团体育活动,并可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中来;体育教师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训练。   3.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相融合发展的育人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暗示作用、同化作用、感染作用等多项功能,能够对大学生的行为、生活方式、情感基础、情绪变化等进行改善,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学生们看不见的,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不经身体健康,也促进心理的发展。高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实现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发展。[7]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意识,并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素养,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相比于专业的政治老师必然会有一定的差距,其思想政治理论存在一些不足,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技能也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将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技能提升,对保证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效果和质量是个关键。所以,在政治思想意识提高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技巧,体育教师需与思政教师多沟通,多对接,找准思政理论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实践点,通过合适恰当的方法进行显性呈现。[8]
  2.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高校的一切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学校教学活动的试金石。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虽已不再是唯技术技能考评,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考量还是很少纳入考评体系的。应当试着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技能技术之外的课堂表现评价外,也可将学生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参与及公益等纳入考评。通过一些列更加全面的标准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9]
  3.运用新媒体平台
  各高校近些年都相继建设了无线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等。大数据、互联网、网络数据资源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只要契合师生的实际需求,都可唯我所用,实现智慧教学。
  4.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在物质层面,要多增加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增强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在制度层面,要加强体育教学管理,体育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社团制度,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在精神层面,积极提高师生的体育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意识信念等。
  参考文献
  [1]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2]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11).
  [3]孙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知识经济.2018(3).141-142.
  [4]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5(7).
  [5]俞文谦.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
  [6]卢海英,黄永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2).
  [7]徐涛,张世忠.开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
  [8]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9]常益,王平.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5-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