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地方非遗项目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益阳市桃江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非遗项目有“马迹塘扎故事”“胡呐喊”“三棒鼓”等。在此,以“马迹塘扎故事”来展示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马迹塘扎故事”由迁徙始祖黄孟英从江西分宁县双井乡带入湖南,“扎故事”由黄孟英第十四代孙黄春林将制作技艺传与好友金世才,从此“扎故事”开始走向氏族之外传播,成为马迹塘地区一大文化盛景,一直延绵至今,已传承十九代。
   二、故事如何扎
   “马迹塘扎故事”具有神秘色彩,由它的立意、造型、扎法,显露出新、奇、巧、险、特、美的特征,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故事艺术属于高台艺术范畴,有着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她以古老、传奇和结合朝代的精神风貌而不拘一格,所表演的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剧情节、民间轶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故事的扎法首先是将一预制的“故事”木座放置空坪中,木座是宽1.2米、长1.4米、高0.85米的木柜,内放50至60公斤的石块或铁块以稳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轴端扎一“抱腰”,然后“上装”,将轴套入衣服内,安上“出手”。出发时,将化妆好的“故事”演员一一抱上木座就位,轴端演员需用绑腿、棉花齐腋窝加以捆扎,再安假脚,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必须自然。上装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检查是否稳当,二是要求保密,不让外人看上装。一切停当后,方可出动。四人抬座,四人保镖,一对保杖,左右保护,确保安全,以防意外。对于故事扮演选角十分讲究,每台故事通过两三名五至九岁的男女幼童造型,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由于定点高空,凌空虚步,显露十分神秘。其艺术讲究必须与美学、力学、造型互相协调统一。
   三、故事的主要价值
   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在桃江、益阳、安化、沅江、南县、常德、汉寿乃至湖南都占有重要地位。人民群众百看不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价值为:一是承先启后的学术价值。故事渊源1853年(清朝),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集历史、现代的不同特点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色彩、地方色彩,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群众基础。二是提高人们精神文明生活品味,发掘、拯救和弘扬历史文化。三是观赏价值。故事造型典雅,外观奇特,内意深涵,不可思议。
   四、故事的相关器具制品及其作品
   故事的扎法十分讲究,需要精细的制作和十分精巧的造型,扎一台故事需要按下列步骤进行:一是人员。即小演员2名、上装化妆师2名、保杖2名、抬故事人员6名、剧目招牌2名;二是道具。道具是针对各故事内容和不同剧目的需要而言,剧目不同,表现内容不一,道具配备也不同,一台故事大致需要的道具是故事演出的木柜和铁轴座;三是节目“出手”;四是抱腰;五是假脚;六是捆绑演员的绑带;七是上下演员的服装;八是演员的衣帽头饰;九是抬故事木柜抬杠、保杖各两根;十是播放每台故事演出主题歌放录机;十一是根据故事剧中演出所需的其它道具。
   “马迹塘扎故事”自鼻祖先师传承至今,演出场次达上万场,由过去的庙会赶集扎神汉巫婆,到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演绎,反映出“马迹塘扎故事”的发展进步,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典型的代表作有:表现神话故事题材的,如“牛郎织女”“许仙游湖”等;反映古典戏剧场景的,如“小将军打猎”“穆桂英挂帅”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