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凌源市林分结构改善与防火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凌源市位于辽省宁最西部,属于华北、长白和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林分分布类型较多,全年气候以干旱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森林防火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改善油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实现天然更新;对荆条灌木林,采取人工辅助天然更新措施;改变耕地、坡耕地耕作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行政管理,控制火源,提高扑救能力。实施防火灭火措施,可实现林分结构的改善,提升林区防火功能。
  [关键词] 林分结构;防火措施;凌源市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5-64-2
  1 凌源市自然概况
  1.1 气候概况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处于燕山山脉东段,是由暖温带向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西南部青龙河流域偏湿润气候,北部低山丘陵偏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凌源市全年气候以干旱为主,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热同季,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地域性差异明显。据多年统计,凌源市年平均气温为8.6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9.5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3 ℃,年平均降水量为540.6 mm,年均大于等于10.0 ℃的有效积温为3 324.5 ℃,无霜期146 d左右。
  1.2 社会经济发展
  凌源市总面积3 278 km2,总人口63.9万,地区生产总值130.92亿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林业收入约占社会生产总值的20%。
  1.3 林分分布与地貌特征
  凌源市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向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林分自然生长分布类型较多,全市有林地22.7万hm2,主要包括牛河梁等人工油松林6.7万hm2、青龙河流域以蒙古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5.3万hm2、荆条特规灌木林4.0万hm2、大凌河和青龙河两岸各乡镇速生林0.7万hm2以及分布全域的以山杏、大扁杏、大枣等为主的经济林6.0万hm2。
  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看,西南部青龙河流域山势高耸陡峭,有青龙河干支流贯穿域内,是以蒙古栎为主的大面积天然次生林,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北部地形低矮平缓,植被相对稀疏,构成以牛河梁等为中心的人工油松纯林,部分油松林天然更新的油松密度较高,经多年封山禁牧,林下草本植被丰富,极易燃烧;经济林主要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的退耕地以及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一般郁闭度较高,林下植被以当年草本植物为主,较坡耕地,人为活动野外有火。
  2 凌源市护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地的自然气候、自然环境决定了森林防火的特殊性。凌源市处在北温带,属植物区系交错地带,自然植被具有易燃特点,自然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并且分布不均衡,冬季寒冷干燥,植物快速生长期短。南部为落叶乔灌木林,北部以油松针叶纯林为主。草标植物种类及种群数量较多,无常绿草本,一年或多年生。防火期内草本植物均干枯死亡,乔灌木落叶后使地面枯枝落叶增加。油松虽为常绿针叶树种,因枝叶树脂丰富,更易燃烧。在本地区干燥气候的作用下,使防火期内自然生长的森林、荒山荒地等极易燃烧,加大了防火难度。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防火工作的必要性。凌源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大批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经营,青壮年劳动力季节性或常年在外地打工,家中老人、妇女等经营耕地、林果业、传统畜牧业等,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为野外生产经营活动,习惯于早春将坡耕地内杂草聚集起来,烧毁点燃,增加了野外森林火灾危险。
  三是生活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差异是造成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受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一批年龄较大的偏僻村组农民,祖居多年,故土难离,每年春节、清明村民有上坟祭祀的习俗,易引发火情火灾。
  3 凌源市林分结构对防火产生的影响
  3.1 油松纯林
  凌源市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面积较大,林种结构单一,林相整齐,油松纯林乔木群落相比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脆弱,特别是集体权属的油松林地,优势种油松生长茂密,林木分化明显,Ⅳ、Ⅴ级受压木数量较多,因郁闭度较高,林下幼树天然生长受到限制,不能达到理想的天然更新。如果通过人工经营措施,适当调整密度,为幼树生长提供足够的光照、种源、水肥等生长条件,林下一些天然阔叶树即可自然生长,如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榆树(Ulmus pumila L.)、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等,油松幼树也可生长,形成天然针阔混交林,大幅度改善原来油松纯林的生态效益,也能提高防火功能。
  3.2 天然荊条特规灌木林
  凌源市荆条灌丛分布广泛,南部青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阳坡,凌源市其他地区分布普遍。灌丛结构为荆条为优势种和建群种,其余有零星的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大果榆、山枣(Ziziphus montana W. W. Smith)、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等。草本层主要有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Maxim.)]、长蕊丝石竹(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等。本群落种群结构相对简单,生态功能脆弱,地被物季节性特别明显,地表草本极易燃烧,过火后种群结构虽然没有较大变化,但是,经过人工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后,可以加速群落自然演替进程,有效提高群落防火机能。
  4 凌源市林区防火措施
  4.1 改善油松纯林的林分结构   凌源市油松人工林林龄41~60 a,已达到近熟林龄级,可利用现有油松优势种,完成天然更新,形成复层异龄林,提高油松纯林的生态质量,增强林分的防火功能。现有油松林一般密度较大,郁闭度在0.8以上,天然萌生幼树无法正常生长。应通过人工抚育采伐,降低油松母树密度,调整至保留母树650株/hm2左右,使油松林内榆树、山杏、荆条等自然更新生长,与天然更新油松幼树一起形成理想的复层异龄针阔叶混交林。
  4.2 改善荆条灌木林结构
  改善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别是荆条灌木林,采取人工辅助天然更新措施。在荆条灌木林内,选择土层深厚、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人工栽植或直播适宜的乔灌木树种,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山杏、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榆树、小叶白蜡等,在几年内迅速郁闭,形成乔灌结构的混交林,增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防火能力。
  4.3 改变耕地、坡耕地耕作经营方式
  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为核心,改变耕地、坡耕地耕作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消除坡耕地农事活动造成的火灾隐患。凌源市农村坡耕地面积零星分布,不便于机械作业,面积总量较大,但仍具有其他诸多经营优势,如适合发展多年生经济林,并在林间空地间作经营。经济林树种可选择多种,如大扁杏、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Michx.) Elliott]、山樱桃[Cerasus tomentosa(Thunb.)Wall]、歐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薄皮核桃、苹果和梨大枣等传统品种。根据不同的经济林树种,选择不同的栽植密度,同时间作草本经济作物。间作品种广泛,如草木犀、豆类、谷类、油葵、芝麻等,也可以种植一年或多年生中草药,如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穿龙薯蓣(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白藓[Dictamnus albus L. ssp. dasycarpus(Turcz.)Wint.]、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和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等多种,这些品种在本地野外有自然生长,人工栽培适应性都比较强,效益较高。
  4.4 加强行政管理,控制火源,及时扑救
  火源管护重点做到管护区域范围内对患有精神病等重点人员落实包保责任;对坟头、零星山坡地块的火源隐患由固定责任人看管,完善动态管理;实现火灾隐患控制看管时间全覆盖,达到“早5晚9”,加强烧地头等的管理,确保彻底杜绝野外用火。同时,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建立以护林员为核心的防火灭火体系,在原有8个中心乡镇半专业扑火队的基础上,添置更新新型灭火机、防火服和其他防火设备,因地制宜,构建灭火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保证生态安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