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肢体语言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班主任工作中的肢体语言运用的若干案例出发,运用沟通表达形式的理论研究和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和归纳了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理,为班主任工作中肢体语言的顺利运用提供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肢体语言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83-02
  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说过“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面对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先试着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而肢体语言是大部分学生喜爱而教师又容易做到的有效表达方式之一。
  记得一个三年级的班级里有个叫小伟的孩子,坐在班级的倒数第二排。刚接触到他时,我就发现他是个无法静下来的孩子,老师在上面讲话,他就在下面翻翻书包,玩玩笔盒,完全不理会老师上课的内容,被提问到的时候总会一声不吭地把头埋在桌上。
  有天下课了,我在讲台上收拾东西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告诉我他哭了,我很惊讶地走到他的面前,他正趴桌上抽泣,我低身询问,他很委屈地说他后面的同学一直用桌子挤他,还把他的手给挤红了,说着就两眼泪汪汪,看着他的样子顿时不忍心起来,就用手摸了摸他的头,说“不哭不哭了,男子汉要勇敢,你上课认真听讲,坐端正,老师保证他不会再挤你,不哭了老师一会去说他,你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啊。”说完我又被别的孩子叫去了,这事就被我忘到了脑后,到了第二节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的背挺得特别直,两眼炯炯有神,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他怎么突然就精神起来了。之后我发现他上我的课都是特别认真,慢慢地居然还举手发言了。
  事后反思的时候,我就想应该是对他摸摸头的动作让他对我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吧。经过了解,他是和爸爸一起生活的,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要很久才会回来,爸爸不怎么理睬他的学习和生活。我想他应该是生活在一个缺少关爱的离异家庭里吧,他在学校里又常犯错误,老师对他大多都是训斥,使他更加缺少被关爱的机会。
  曾经有老师专门对学校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生的父母没有抚摸孩子的习惯,农民工家庭更甚。“有时爸妈骂我,他们调头就走,我就觉得心里凉凉的。”学生说。
  在调查中,一些低年级的孩子表示,经常被父母拥抱,让他们觉得很幸福,而父母没有类似习惯的孩子则表示很渴望被老师拥抱。而如果老师摸了谁的头、拍了哪个的肩,也会让同学们格外羡慕。而高年级学生则相反,他们不愿意接受家长和老师的亲昵,用他们的话说“有点不习惯”。
  摸摸头在低年级学生眼里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触,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接触本质上传递着一种爱,一种接纳,一种信念和力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深情地爱抚孩子,会让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松。”西方心理学研究也显示:当对一个孩子摸摸头,轻触肩膀,拥抱的时候,也就是对孩子真心爱抚的时候,不仅对他的健康有益,而且还可以起到安抚情绪、传达爱意等效果,从而使孩子更加愉悦。身体接触这个最容易使用的爱语会让孩子感受到心灵上的呼唤,他会心情舒畅,内心充满了阳光和力量,此时他愿意沟通,也更容易消除一些误解,让孩子在犯错误时更容易明白大人是为了自己好,是爱自己的,从而会更努力改正错误。
  还记得曾有一个五年级的班级,刚刚开学时老班主任就告诫我,班上有个特别难“搞定”的男生小欣。果然开学没多久,他就状况不断,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但上课常常肆无忌惮地说话,下课恶作剧欺负同学,一副自己是大哥的样子。
  就在我还在为他的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学校派来了学区公开课的任务,我更加担心小欣会不会在公开课时又出状况。那天放学后我把他单独留了下来,语重心长地和他说了很多,谈话的过程中,他耷拉着脑袋,惯用他的招数沉默,我感觉到效果并没有很好,没办法我只能结束了谈话,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当我拍他肩膀的时候,他的肩膀微微颤抖,并且抬头望了我一眼。就这一眼我突然放下心来,我想公开课没有什么问题了。果真如此,公开课上,他一改平时吊儿郎当的状态,专注听课,积极发言,公开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想正是这个拍肩膀的动作,让小欣感受到了我的真心。拍拍肩膀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放下架子,有与孩子做朋友的姿态。不要小看这拍肩,它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做了让老师感到高兴的事情,或者学生正为自己所作所为而得意的时候,老师不妨拍拍学生的肩膀,孩子一下子就会领会老师的意思,感激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赏。如果学生在伤心的时候,你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把他搂在怀里,这样往往能够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励。此时的拍肩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般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的,这三种途径分别是声音、语言和肢体动作。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研究表明:人和人55%的沟通是通过肢体动作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而单纯的语言表达仅仅占了7%。所谓的肢体语言就是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代替语言,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诸如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等等。当人们可以使用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孩子们往往对大人们的肢体语言理解地最到位了。他们能从你的拥抱里感受到你在说“孩子你一定能行”,可是在现实中家长和教师却是夸大了仅占7%的语言表达沟通的作用,而且还乐此不疲地“唠叨”个没完,过度发达的食指替代了孩子喜欢的大拇指,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和教师使用的肢体语言。含蓄的中国人并不习惯使用亲吻拥抱之类的肢体语言,这样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容易患上“肌肤饥渴症”,让他们缺少安全感不自信。作为教师,我们要迫切的开始多对孩子使用肢体语言,像摸头,拍肩这样容易做到又会有很大收效的肢体语言,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般来说,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摸头这样的肢体语言传递出的爱,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在情感和归属需求上的要求,在被老师摸摸头以后,他会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宽容,内心得到满足,接着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满足自己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学校里表现得更加努力向上。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摸摸头这样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就不再是简单的关爱,随着认知的发展,他们的自尊意识开始增强,开始认为自己也是成人了,他们会开始认为摸头这样的动作太过亲昵而且会有自己不被尊重,不被平等的对待的感觉,从而产生对摸头这样的肢体语言不同的理解,所以这样的肢体语言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尊重需求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对高年级生就要慎用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改用握手等更加平等化的肢体语言。
  总之,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能收到比直言不讳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肢体语言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教育作用,关键是发挥了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体现了教师的爱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魏晓娟.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1):215-219.
  [2]孙泗跃.肢体语言浸润课堂[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70-72.
  [3]赵颖征.班主任的沟通艺术[D].河北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