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国家重视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随迁子女大多数是来自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与本地区的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有一定的差距,相对本地生而言,他们是弱者。当强弱不等的双方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妨碍农村随迁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方面有必要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消除这种弱势心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随迁子女 心理问题 义务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8-0006-02
  1.用爱心浸润心灵,在关爱中消除心理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是学生高尚和纯洁的品质”。由于随迁子女受家庭环境、生活条件和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受挫,从而衍生出各种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现随迁子女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应该加以重视,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心理辅导。每个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就要详细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病根后用爱心打动他们,用智慧启迪他们,多宽容他们的不足,多夸奖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多给机会让他们自我展示,这样,班级的这块“短板”就会变长,他们就会赢得更多的自尊和自爱,从而慢慢消除心理负担,融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使班级得到整体优化。
  学生1是从河南转学来的学生,他虽然争强好胜,但有一点他抬不起头。我第一天上课想请他读书,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学生1不会读书!”不会读书?怎么会呢? 学生1挺聪明的呀?我试着鼓励他读一读,他红着脸,断断续续的发出了几个字音,然后茫然地看着我。我终于明白了,学生1真不会读书,因为他认不出几个字。他坐下后一言不发,把头埋得很低,生怕接触到我的目光,我知道他心里受伤了。为了帮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我每天一有空就叫他过来读书,一句话一句话教。有时候一句要教上十遍八遍才能读通顺,一段话要教上几天才能读流畅。当他读好一段话,我就叫他在班上展示,并對同学们说:“学生1读得多好啊,以后大家不要嘲笑他了。”这样的教育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提高,自卑心理也渐渐消除了。
  2.用任务引领心灵,在工作中消除心理问题
  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虽然是千人千面,不尽相同,但只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就一定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因此应该让随迁子女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尽量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发掘他们的潜能,并给予信任和支持,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最能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学生2是一个随迁子女,家庭环境较差,父母以收破烂为生。他成绩不好,作业马虎潦草,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因此经常迁怒同学,打架骂人成为他的消遣,心理明显扭曲了。为了改变他,我努力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个子高,嗓门大,是当领操员的料。于是我给了他领操这个任务,每天与班长一起带领同学们出操。我每天都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这个工作既展示他的个人特长,也培养他的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使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获得成功的体验。打架骂人的事也渐渐少了,与同学互助互爱的事情多了,学生2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活力和自信,学习态度也改变了许多。
  3.用阅读陶冶心灵,在感悟中消除心理问题
  有调查显示,喜爱阅读不同文学体裁的人,在人格的很多方面也显示出一些差异。喜爱阅读名人传记的人,在人格的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均明显高于其他组,而喜爱阅读杂文的人,在人格的忧虑性得分低于其他组,心理健康一项的得分则明显高于其他组。也就是说,阅读过程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阅读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行为,他们喜欢的读物有绘本、小说、诗歌、科幻、科普和故事等。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我们可以“以书当药”,通过指导有心理问题的随迁子女阅读有针对性的读物,就能改变他们的认识,排除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学生3是我班最沉默的一个学生,如果你不主动与她交谈,她可以一个学期不和你说一句话。究其原因就是转学来了之后发现学习的难度加大了,加上之前基础不好,所以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造成自卑心理。她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很爱阅读,总是喜欢静静地看课外书。一天,我找她谈心,把一本《小学生励志故事》交到了她手里,并对她说:“学生3,你别灰心,只要你愿意努力,一定能成功的。”后来,我又把《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放风筝的人》等书籍借给她看。在班上,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了普希金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并编成了歌谣经常唱一唱,鼓励同学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天。当她绩不理想的时候,我轻轻地把这首诗唱给她听,鼓励她不放弃。她的心慢慢打开了,愿意把心中的苦闷与我交流。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对学习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走出自卑的阴影。
  4.用游戏感悟心灵,在体验中消除心理问题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重复,乐此不疲。但这里所说的游戏是指“心理游戏”,它不但具有一般游戏的趣咮性、娱乐性、活动性和体验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教育性,将心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有所感悟,帮助他们健全人格,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随迁子女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游戏时要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比如他们出现“孤僻”不良心理时,我们可以开展“智取乒乓球”、“夜间建房子”、“协作传银球”、“织网比赛”等心理游戏,使他们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消除他们与同学之间的隔膜,拉近他们与同学的心理距离,从而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
  学生4转来我班已有一年了,他很孤僻,没有固定的朋友,整天独来独往的,话也不多。为了改变他,我对他的情况作了深刻的了解,发现他之所以这样,除了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同学歧视他是外地人,所以他把自己封闭起来。针对他这种情况,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并经常在班级开展心理游戏,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上。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全班同学玩“相伴同行”心理游戏时,学生2人一组,甲生背乙生,甲生扮“瞎子”,乙生扮“瘸子”为“瞎子”引路。路上有障碍物,乙生在游戏过程中不能下地,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学生4在游戏中扮演的是“瘸子”,在好胜的驱驶下,他兴致勃勃地指导同学一次又一次绕过障碍物,最后取得了胜利。在谈体会的时候,他说:“我今天很开心,因为我与同学合作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我做得不太好的时候,同学也没有责怪我,没有歧视我,他们是乐意和我交朋友的。”活动过后,学生4渐渐把自己冰封的心一点点打开,温暖的阳光洒进他的心房,“孤僻”的心理毛病正慢慢消失。
  5.结语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获得幸福。”随迁子女虽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但他们也应该享有与普通学生一样的幸福生活。心理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愿意付出真心,多想有效的策略,就能读懂他们的需求,读懂他们的渴望,读懂他们的潜能,为随迁子女解开心结,拥抱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M].国务院,2001
  [2]陈音;阅读爱好对人格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3]吴发科,王孟祥,肖观仁.心理体验游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