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林镇乡村闲置宅基地空间更新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乡村出现大量闲置宅基地,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本次研究以英林镇一村一景创建活动为例,从村镇现状入手,分析乡村闲置宅基地普遍出现的成因,并按其具有共性的空间布局特征,将闲置宅基地主要分为三种空间类型,解析每种主要空间类型的乡村闲置宅基地在更新活动中的实际案例.针对三种空间类型提出不同的更新模式与改造建议,同时总结了闲置宅基地的更新原则,以期指导未来闲置宅基地的更新实践.
关键词: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设计;美丽乡村;英林镇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5-0089-04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对乡村整合管理的忽视,导致乡村出现大量闲置宅基地,不但削弱了村庄整体活力,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如今在建设生态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迫在眉睫.近四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对闲置宅基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1].乡村闲置宅基地的改造利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必须尽快响应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缓解“空心村”现象,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活化[2].乡村是大量农村人口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据点,加快乡村风貌塑造和人居环境改善,对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闲置宅基地的研究,在CNKI网站上以“闲置宅基地”为主题搜索得1998年至今的文献总数约为258篇,参考被引频次和相关度,选出大部分文章详细研读,目前对闲置宅基地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乡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和机制的讨论上,而在闲置宅基地景观更新实践的角度上进行研究的很少.其中,只有王文英在村民认知意愿分析的基础及旅游发展型乡村的角度上,以自身实践对山东省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设计原则和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探讨,总结了六种具体活化乡村闲置地建筑的更新设计方案,并有选择的对设计方法进行落地性实践[4].因此如何在景观提升的基础上以实用性、生态性、经济性的角度挖掘闲置宅基地的潜在价值,使其空间做到破而后立进而移置,从而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是目前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英林镇针对乡村闲置地景观活化而联合高校举办的“一村一景”活动是一种创新性的策略模式.这不仅给英林镇带来了“外智外脑”,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亲身动手的实践机会,为乡村闲置宅基地的更新与再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带动村镇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1 英林镇一村一景活动研究概述
1.1 英林镇发展概述
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侨乡优势,早已创建为宽裕型小康镇,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英林镇的大部分农户向非农业发展[5].在此大环境下,该镇农村土地空闲现象愈来愈多.自英林镇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政府积极创办乡村营造活动,不断完善乡村闲置地的修复和改造,为当地的闲置地更新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一村一景”活动概述
英林镇“一村一景”创建活动采取校村合作的形式,由福建农林大学的20个大学生团队分别与英林镇的20个村结对子,村子各择取一块200~500m2的闲置地块,由学生团队深入各村基层,挖掘村落特色,进行乡村营造.在感受闽南侨乡的无穷魅力中,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思路,为闲置地的活化带来新的创意.
20个活动项目所在地块均为乡村闲置地.按土地权属分类为集体闲置地和个人使用闲置地,基于本次活动场地调研,集体闲置地包括道路旁空地、村委旁空地、村入口空地和闲置公共广场;个人使用闲置地包括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个人承包耕地,地块周围以民宅、道路、村口等为主.其中三欧村、钞井村、湖尾村、柯坑村、后头村、埭边村和沪厝垵的活动地块为闲置宅基地,占其总数的30%.闲置宅基地不仅造成用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当地的村容村貌.
1.3 “一村一景”活动项目中乡村闲置宅基地概况
据调查,参与本次活动中的宅基地少则闲置一二年,多则闲置数十年.闲置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长期外出务工或移居等,再则一些农户超规划占宅基地、废弃老宅基地,在村边耕地上占新宅基.多年无人问津的房屋杂草丛生及垃圾堆放,使空屋逐渐破损,造成屋顶坍塌、墙壁倒塌,仅留下基础结构和记忆.对此政府需要深入乡村统计闲置宅基地数,并尽可能地对长期闲置的宅基地进行收回和整治.
1.4 闲置宅基地更新的活动意义
闲置宅基地是指宅基地空置及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废弃的现象[6].宅基地上的民居建筑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适应和不断融合中孕育而生的,反映着特定区域内从物质到精神的集体意识,它承载着村民在这里生活与生产中不断累积的文化和情感,代表着当地的文化审美和邻里状况,从而演变成今天的民居组群形态.因此在利用原有空间和形态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记忆和文脉,对当地文化进行升华或恰当植入时代元素,既能繼承传统文化,又达到了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以更低成本对空间形态较完整的乡村闲置宅基地进行更新改造,是符合大众意愿的村落发展方式,也是符合生态理念下的景观提升和让人们“记住乡愁”的文化价值观.
2 英林镇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设计研究
2.1 英林镇乡村闲置宅基地分类
晋江英林镇的闽南民居建筑风貌特色鲜明,由红砖和石材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基调.根据历史发展,对英林镇中已建设为传统民宅的闲置宅基地,按其具有共性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归类,将其分为单房屋围合、院落-单房屋围合和院落-多房屋围合三种闲置民宅类型[8].
(1)单房屋围合,即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明两暗”的布局,基本构成模式为一座独屋.大部分闲置民宅保留为这种形式,其屋顶已塌陷或破损,余下四面墙体围合场地形态,建筑四周为公共村道.(2)院落-单房屋围合,基本构成模式为:一进厅堂后三面有墙围合而成院落.场地空间结合建筑内外空间的形式,初步体现出了闽南民居的特点.(3)院落-多房屋围合基本构成模式为:以中庭为中心,在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上形成四房相向的空间格局,也可以看作是在院落-单房屋围合的形式上横竖向发展,是闽南民居最为基本的建筑形式,一些闲置宅基地片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落-多房屋组成[7]. 2.2 英林镇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策略分析
英林镇有丰富的生态自然、历史文化、服装产业文化、建筑文化等资源.因此,在制定英林镇各村的乡村闲置宅基地的更新策略时,可以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塑造出各村的特色标志,促进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闲置农宅处理方式主要为修缮房屋后并注入新功能以进行利用,如民宿、茶馆、农家乐等.针对乡村中存在大量閑置民宅现状,将并非历史保护建筑一一修缮,显然是不经济且费时费力的方式.英林镇的乡村闲置宅基地在活化的过程中,应以简单亲民为原则,客观地诠释原场地,立足于尊重和保护的理念,全面地判断场地的价值和挖掘场地的潜质.简而言之,在闲置宅基地活化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当地的内在品质,又要简易经济.由此演变出的新空间,除了满足新功能的使用,应发挥最大效益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简易地实现英林镇文化的传承和提升.闲置宅基地的活化是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更新模式还应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推广性.所以更新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生态和实用,还需要注入美学与历史文化关联的活化方式,满足包括经济、景观、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2.3 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设计原则
英林镇乡村闲置宅基地的活化方式,主要是经济性修复模式,本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引用生态的思想,对条件允许的闲置房屋和土地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活化,提高人居生活环境,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8].因此,在更新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五大原则:(1)尊重当地文脉,塑造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并融入更新设计中形成各村的亮点,才能创造独具各村特色的景观,最终提升整体形象.(2)尊重宅基地,重视当地自身独特的建构方式及装饰艺术,在保留闲置宅基地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整治,构建适用的景观格调,而不是盲目建设.(3)控制建设成本,废物利用是闲置宅基地更新的基础,过度改造和随意建设都会导致成本浪费.(4)设计以人为本,强调当地村民在公共绿地中的参与性,注意引导村民,村民必须成为整个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亦可使用当地村民最传统的工艺,减少机械施工给原场地操作带来破坏.(5)乡土植物配置,注意保留当地乡土植物并且采用当地常用的乡土植物.
3 实践案例
根据本次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活动的设计原则,以充分挖掘并尊重当地乡村文化内涵、建设成本较少以及本次活动的获奖名次为标准,根据英林镇乡村宅基地三种分类,分别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项目,即单房屋围合类型的埭边村、院落-单房屋围合类型的三欧村和院落-多房屋围合类型的沪厝垵,其闲置时间均为十年以上,更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3.1 单房屋围合-埭边村“一方天地”休闲文化园
3.1.1 场地现状分析.埭边村“一方天地”休闲文化园原为一座面积约为188m2的典型单房屋围合传统闽南民宅,已有73年历史,至21世纪初再无人居住.场地改造前,仅建筑外轮廓保存较好,建筑屋顶和内墙几乎倒塌,宅内荒草丛生,只留有内墙基础的痕迹.此类单房屋围合是闲置村宅较常见的形式,年久失修,丧失居住功能.在对其更新设计中强调对独立场地的利用,要求改造过程便捷经济,并注入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展现其新旧风貌的融合.因此在减少拆迁的基础上对原场地进行功能置换,有利于延续当地文脉并实现经济性更新设计.
3.1.2 更新设计策略与构思.在具体更新过程中,可将空置房屋改造为公共绿地,增加休憩设施、健身器材等,供乡村居民进行文化活动和娱乐休闲,鼓励村民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创造生活和谐的乡村环境[9].
若场地彻底改为一般意义上的绿地公园,则增加拆除围墙的工程量,破坏房屋原有文脉.设计秉持尊重场地和文脉的理念,在保留民宅遗留原貌的同时,增加公共绿地休憩功能,挖掘其“亲情”“乡情”“闲情”的文化内涵,契合场地精神.改造按照地基原有结构将空间分割,利用村内旧房拆下的条石和红砖修筑新的广场,加以红砖砌筑透景墙,丰富空间结构,延展空间.通过村民帮助收集一些生活旧物摆饰营造家的氛围,唤起旧时光的生活印记,展现亲情;通过配置乡土植物,在增加基地内空间层次感的同时软化硬空间,以便村民活动,展现乡情;通过空间的整合以及景观提升,营造舒适美观的环境,吸引村民前来游览休憩、交往聊天、喝茶唱曲,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分享闲情(图1).
3.2 院落·单房屋围合-三欧村“塘滨祖厝”项目
3.2.1 场地现状分析.三欧村“塘滨祖厝”场地为160m2(建筑整修45m2、庭院面积115m2)的院落式民居空间.古厝作为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已经无人居住,但房屋整体形式还保留比较完整,院落的形式基本不复存在.通过考察,发现英林镇存在大量类似的荒废院落式民居或一些靠近民居的宅间空地、建筑死角等,这些灰色空间通常成为村民常年堆放杂物垃圾的院子,本文将这些院子统一归类为院落-单房屋围合形式(下文简称“院落”).院落据有物质功能、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这三方面的功能[10],在物质上主要是提供休闲功能,在社会方面创造人际交往活动,在精神方面使人的心情愉悦,心情放松,情操陶冶.文脉是建筑的灵魂,而“场所精神”是建筑文脉延续的关键,将此类闲置空间更新改造能有效提高院落空间的集约利用,使其产生新的活力.
3.2.2 更新设计策略与构思.对区位条件便利的闲置院落,改造为公共绿地,创造村民生活交往的公共乡村空间;对靠近民居的闲置院落,可实行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或者发展为“庭院经济”种植蔬菜、花卉等,以实现村民自给自足,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庭院.通过对三欧村项目中原有废弃民宅及周边环境做相关梳理,项目将修缮民宅以及重塑庭院景观,定位为村民公共休闲的绿地院落.在院落还原的过程中,采用传统院落的设计手法,以轴对称为空间骨架,提炼三欧村历史文化为设计元素,将建筑与景观有序串联.庭院立意于闽南民居庭院的质朴风格,采用当地传统材质红砖、砂石及本土植被等,结合三欧村的历史文化,邀请村内手艺最好的村民做了一系列庭院节点,如入口的“鲁班吉门”“出砖入石”的主题景墙、象征湖海山川的枯山水、民用石具微景观等,为村民感受村落文化变迁提供空间的渲染.民宅作为三欧村最早建筑,经过重新修缮更新为一座民间博物馆,用图片展示、民具陈列的方式,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为村民追忆村史提供展示空间(图2). 3.3 院落·多房屋围合-沪厝垵“柯氏文化长廊”
3.3.1 场地现状分析
沪厝垵“柯氏文化长廊”项目为570m2的多座民宅组团式地块,原为两座独立的院落-多房屋建筑空间,由于多年缺乏修缮,部分墙体垮落,导致原有的民宅空间混乱,且建筑群体空间关系发生变化,形成建筑组合格局.
院落-多房屋围合是闽南民居最常见最传统的形式,延续了传统的闽南乡村民居风貌,承载了当地多年的文化,尤为珍贵,必须对其进行有选择的保留与整合.当地有较浓的家族血缘意识形态,基本为一村同姓聚居,建筑之间呈现组团联系[11].
3.3.2 更新设计策略与构思.这些闲置院落-多房屋围合组团空间更新设计中,可按照历史记忆、房屋质量、改造价值等原则选取.闲置宅基地群组可通过政府回收后统一规划为商业式或展览式的线性结构,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按照经营需求,将生产空间与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对空宅进行新的定位和運营管理.例如:文化展览园、创意工作室、精品民宿、手工坊等多种功能定位.
在沪厝按“柯氏文化长廊”项目中,通过对建筑群组空间的重新梳理,以博物馆长廊的设计修复旧宅.运用该地特色海蛎墙将破损的古围墙进行修复;将空间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庭院,铺设小径贯穿两个庭院.保留大庭院中的老树,以此为中心配置丰富的乡土植物、石头、罐子进行造景,同时利用大庭院的墙面展示该村著名高甲戏女丑演员柯贤溪先生生前的剧照.小庭院改造成为休闲活动场所,保留原有的葡萄树,运用手工修建廊架形成休憩空间,其周边布置展现乡村特色的景观小品.通过浏览游线的长廊空间形式,让村民以及外来游客了解当地闽剧的历史与闽南民居的特色(图3).
4 结语
毫无疑问,闲置宅基地空间的创新活化使当地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迈开了英林镇宜居乡村建设的新步伐.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应该充分重视资源利用的方式,深入对乡村闲置宅基地进行研究和改造再利用.此类零碎闲置宅基地功能转化更新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应尽力将闲置宅基地的整治应纳入村规民约.未来,在乡村闲置资源进行改造利用的同时,不但需要以生态经济作为基础,还需要对村庄内的闲置资源、生产闲置资源和公共设施闲置资源等进行整合,挖掘其价值,力求新与旧的一同发展,构建健康和谐的乡村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埭边村项目设计组成员:施艳蓉、李迎、李丽钦;三欧村项目设计组成员:贾真、李霞、尤达、李唯唯;沪厝按项目设计组成员:范训瑞、汤鸿驰、余学丹、耿金凯.
参考文献:
〔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 适当放活宅基地使用权[EB/OL].(2018-01-02).http://china.caixin.com/2018-02-04/101207178.html.
〔2〕钟义希.福州农村闲置宅基地开发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陈铭,亢德芝,伍超,等.村庄闲置空间规划中的“庭院经济”策略[J].规划师,2014(6):106-110.
〔4〕王英文.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的山东省乡村闲置宅基地更新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5〕王雅瑜.晋江市英林镇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绩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6.
〔6〕周阳.基于土地功能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7〕张延安.建筑类型下闽南古厝民居二维空间量化研究——以福建省王坑村民居为例[D].华东理科大学,2017.
〔8〕马俊科,邹谢华,郭威.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探索与创新——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J].中国土地,2013(3):22-24.
〔9〕秦振兴,杨新海,郑无喧等.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J].规划师,2016(9):135-139.
〔10〕戴志坚.福建传统民居的分类探析内[J].小城镇建设.2001(9):30-33.
〔11〕梁发超.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