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能源消费增大,经济增速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碳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其中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发展城市绿色建筑、构建全面的城市交通系统等方式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低碳城市  产业结构  交通模式
  前言
  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路径选择上,核心是降低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通过低碳发展战略选择,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全面实施,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全面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使四川省的城市发展符合全国整体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四川省是我国清洁能源大省,依靠多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水电,生产了全国1/5的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经高达30%,在未来的低碳发展上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发展城市绿色建筑、构建全面的城市交通系统等方式,实现四川省各行业的生产方式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转变,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二、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综述
  W.K Fong(2007)以马来西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空间规划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增强区域公共服务功能,降低家庭能源消费,减少私家车使用频率,降低交通所形成碳排放量;Glaeser和Kahn(2010)以美国不同城市的交通、建筑、生产等方面进行碳排放测算研究显示,大约40%的城市碳排放量都与汽车和建筑有关;Nakamura和Hayashi(2013)认为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需求导致的碳排放是重要的方面之一,设计完善的低碳城市交通系统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具体的交通减排措施,即减少居民出行对汽车的依赖、对土地使用的合理控制、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应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一个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和未来排放权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一个将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明晰化、将所有国家纳入全球减排行动的后京都时代解决方案;崔成、牛建国(2010)日本低碳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集约化转型,在交通、能源和绿色环保采取综合性的配套策略,同时辅以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对低碳发展支持。
  众多的研究中缺乏对我国具体区域的低碳城市发展的研究,不同区域的发展往往又受到该区域自身的外部环境、发展现状、历史传承和要素禀赋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这也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所在。
  三、四川省低碳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
  提高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充分利用四川省独有旅游资源和餐饮业发达的优势,拓宽省会城市成都以及地区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發展渠道,优先发展商务会展、低碳旅游、商贸等支柱产业,发达城市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等,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203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的目标。
  (2)优化第二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针对工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规模的城市工业体系存在很大差别,在构建低碳行业结构时也存在不同的调整方向。对于人口达到400万以上大城市,工业结构已经基本调整完毕,未来行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重点应该放在控制部分排放量大的高能耗行业增长,并通过节能改造、更新设备等方式降低能耗和排放;对于人口介于100-400万的中等城市,不同的城市受所区域不同、城市内工业特征不同,具体工业结构调需根据该城市的具体情况设定;对于人口小于100万的小型城市,结合城市特征,发展具有特色的低碳工业,使城市的工业体系向低碳模式转型,严格限制高能耗工业从大城市向本地转移。
  (3)推动第一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城市农业占比较低,主要用于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减少长途运输成本为主要目的,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促进化肥合理高效利用,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有效利用城市的农业土地资源,通过有机农业、精耕细作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2.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交通领域碳排放
  在城市规划层面
  通过推进区域空间布局与交通结合、城市密度控制、TOD和联合开发手段促进低碳交通模式的发展。控制城市规模,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职住平衡率,避免原来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服务设施,产生大量潮汐式通勤交通和远距离日常生活出现需求。
  在交通模式方面
  在交通模式方面,优先实施公共交通走廊式发展,同时保持非机动车交通比例。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规模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以城市人口数量作为划分标准,提出发展城市低碳交通的路径及发展方式。
  (3)在交通技术方面
  通过推广CNG在公交系统和出租车中的应用,推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出租车和私家车中的普及,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财政补贴,引导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从而优化交通系统的能源结构;建立智能的公交系统,实时智能化采集路况信息,通过GPS技术对网公交车进行全程跟踪,将即时信息提供给顾客和调度中心,优化车辆调度,帮助乘客自主分流,使公交出行方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3.加强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控制建筑部门碳排放
  四川省应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通过示范、宣传及市场化的经济手段,向社区居民传递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构建低碳社区;优化社区住宅用地,合理进行用地选择和建筑材料的使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的低碳发展建设。广泛实施绿色建筑,降低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水平。改善建筑物围护性能,充分利用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以及建筑设置中的遮阳、通风的理念,降低建筑物对于能源的需求。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特征,提升可再生资源在建筑应用水平,在四川省太阳能富集地区,如攀枝花、西昌、康定等城市可根据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可行和可规模化推广等原则。
  参考文献:
  W.K Fo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oxide Emission Considerations in the Urban Planning Proeess[J]. Energy Policy, 2007(11):3665-3667.
  Edward L. Glaeser , Matthew E. Kahn. The greenness of citi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 (67):404-418.
  Kazuki Nakamura, Yoshitsugu Hayashi . Strategies and instruments for low-carbon urban transpor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n trends and effects [J]. Transport Policy, 2013 ,(29): 264-27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崔成,牛建国.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