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的成因与衔接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应在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目标和理念、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积极衔接和协调,以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脱节 衔接
  称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的一次”新高考改革,已历时四年。新高考改革的初衷和目标,是追求更科学更公平的招录与培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诸多脱节。这些,一方面要求基础教育要加强对高校与大学专业的研究与教学渗透,另一方面也倒逼高校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脱节现象,分析梳理如下。
  一、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目标和理念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所脱节
  (一)具体现象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培养目标也从培养部分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大批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基础教育受学生升学率的影响较大,仍然以过去精英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和选拔学生,但是高等教育已经先一步迈入大众化的阶段,对人才培养和选拔要求有了改变,基础教育还未完全适应这一转变,调整自身培养目标,由此产生了与高等教育在目标和理念上的脱节。
  (二)成因分析
  曾经,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急需各类专业人才,精英式的高等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选拔成绩突出的学生,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成为选拔学生的主要标准。基于此,传统录取模式,高校以成绩高低作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衡量标准,导致基础教育一贯重视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中学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安排学生的课程和学习。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被动接受知识。
  (三)应有举措
  中学与高校同时注重“请进来”,“走出去”,尤其学校领导层面,可以加大中学与高校的互相挂职,以及类似人才交流,通过人才流动,加深彼此的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理解和衔接。
  二、课程教学,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各自坚持不同的中心本位
  (一)具体现象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模式、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教学模式方面,高等教育更坚持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位,更倾向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动手能力;基础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知识接受,在教学模式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较为明显,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权威性系统化知识。在教学手段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丰富,经常举办各种报告、讲座、论坛、研讨;基础教育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是其主要方式。
  (二)成因分析
  大学的学习活动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性、更深程度的学术性,学习内容也更具前瞻性及前沿性。这决定了大学教师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特点。而且考核的试题也较为开放不拘一格,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基础教育的考核多是一张试卷定乾坤,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很少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在标准化考试面前学生较少有自由或创意的空间。
  (三)具体举措
  课程衔接上,注重开发大学先修课程,大学向高中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课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两种本位的鸿沟,更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中学阶段片面的升学目标压力,与高等教育阶段学业目标模糊的落差,导致很多学生大学入学后放松或不适应
  (一)具体现象
  從中学阶段升学目标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不少大学生对“少约束、重自律”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无所适从,部分新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个人发展目标较为模糊和片面,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甚至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进取意识薄弱的普遍现象;乃至得过且过,荒废美好时光。
  (二)成因分析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连贯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生涯规划机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作为本轮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制度之一,由于提出时间较短,且属于交叉型领域,所以一些基础教育主体对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教育方面的研究尚较为薄弱。在升学压力之下,基础教育主体更偏重于短期利益,乃至功利化,尚无动力下力气将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贯通到大学阶段,真正去研发和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课程与指导服务。
  (三)具体举措
  一方面,高校重视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性和学业发展与生涯教育,指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主体加大投入,遵照国家的精神和教育的规律,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配备和课程、教材研发,更好地建立学生发展与生涯指导制度,让学生真正建立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四、学生评价评价体系方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缺乏连贯性
  (一)具体现象
  虽然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基础教育评价方式仍以定量评价——评分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学业知识的掌握。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习成绩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生活管理,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也不仅有考试一种,二者间评价内容、方式和标准缺乏连续性。
  (二)成因分析
  基础教育,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其他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等都是其次需要考量的内容。与高等教育比较,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关注结果性评价,忽略过程性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内容略显单一。
  (三)举措
  用好新高考改革“指挥棒”作用,统一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多元综合发展的考察。评价形式力求多样化,重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需求,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学习过程,逐步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体现学生的发展。
  结语
  随着新高考向纵深推进,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基础教育也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接轨高等教育的变革,真正实现基础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环节理念的一脉相承和追求目标的协调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