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法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林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有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不仅要减低病虫的危害,同时还要维护我国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林业工程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的方法及意义做了一定的探究,从而更好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方法;意义
一、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意义
森林病虫害具有很强的危险性,一旦爆发具有范围广、破坏性大的特点,而且难以控制,很多病虫害一旦传播蔓延开来,就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对于深林植被造成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在各国林业部门在广泛交流之后,使得一些外国病虫害的引入,破坏了我国森林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重了病虫害的威胁,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病虫没有相应的天敌。一些危险的病虫害对于森林的危害很大,比如美国白蛾、松树毛虫、松针斑等病虫害。这些灾害在我国林业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另外在过去我国对于森林的病虫防治主要是通过用药物抑制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案无法做到事前防止,之后在事后进行防治,药物防治的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的药物防治就会虫害产生一定的免疫作用,从而导致药物失灵。另外一方面很多药物在使用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副作用,对于企业植物动物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使用不当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这种方案很难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新时代开展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要统筹兼顾,在减少病虫害的基础上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方针。对于病虫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加强对于林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把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拉入到长期的工作内容,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做好病虫防治的工作。在新时期,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行病虫的防治,保护我国的生态平衡的正常发展成为林业部门发展需要解决重要的问题。
二、加强我国林业工程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方法的建议
1.强化森林病虫改革
我国林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森林病虫防治方面相对落后,这样就限制了我国造林行业的发展。我国在开展森林病虫防治的工作方面效率不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为了更好进行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我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才、资金来加大对于森林病虫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只有不断发展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造林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开展技术管理時,要把握着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的原则进行组织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开展森林病虫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对于生物技术的研究,通过更加合理的技术来解决森林病虫防治问题,在减少森林病虫威胁的同时,也要维护我国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2.工程森林病虫防治工作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森林病虫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管理的经济性指标,以最小的管理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在林业造林环节考虑各个环节的管理成本。第一要讲究经济性,在保证造林项目稳步推进的前提下,要最大程度降低成本、降低资源的损耗,同时要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要讲究科学性,在制定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要对决策进行可行性分析,使得决策具有宏观性和科学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同时在不同的地区和面对不同的项目时,要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策略的制定一定要和当地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统筹多方的利益,这样制定出来的管理策略是符合科学性原则的。
3.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森林病虫防治工作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一定的改革,具体改革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要利用充分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与配合,由于当前的林业管理负责的责任和范围十分广泛,使得各个部门的关系比较紊乱,这样就没法清晰界定他们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任务,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展开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一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在开展造林工程过程中,如果有一些政府部门或者单位不配合工作,此时就应该拿出法律的威慑力来使企业和单位认识到其严重性,从而确保造林过程的正常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林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的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更好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强.国有林场森林病虫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7(9):147.
[2]王佳佳.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4):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8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