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鹿寨县潴育水稻土水稻施肥指标体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已有的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提出鹿寨县水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分析比较了相对产量、相对吸收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的关系。采用一元二次回归,拟合了不同肥力条件下水稻的N、P、K肥料效应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目标产量)下水稻的N、P、K肥推荐用量。
  [关键词]测土配方;水稻;施肥指标体系
  鹿寨县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14’~24°50'东经109°28’~110°12’。2008年末,鹿寨县耕地面积增加到4.82万公顷,其中水田2.2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7%,其中潴育性水稻土1.34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58.93%。2006-2008年共完成肥效校正试验70个,氮磷钾不同用量试验29个,水稻3414试验69个。根据田间试验结果,筛选出其中29个3414试验,主要对鹿寨县潴育性水稻土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3414试验的效率较高,而且还有较大的信息量,它可以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对土壤含量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需求推荐施肥指标。同时对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也可以通过试验结果直接或间接的计算出来,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1.1土壤肥力参数
  1.1.1基地地力贡献率
  基地地力贡献率=(空白区产量/施肥区产量)x100%
  在水稻品种均为杂交水稻的情况下,经过对29个水稻3414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为75.07%,最低为53.85%;当基础地力平均为307.5时,基础地力贡献率为64.4%"
  1.1.2空白产量与最高、最佳产量关系
  将试验全肥区(配方区)产量理解为目标产量,可以发现,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只有地力产量高的地块,才可能获得更高的目标产量。这个产量关系可以作为我们预测目标产量的主要依据。
  空白产量与最高产量、最佳产量关系大致为1:1.65:1.58,最高产量与最佳产量之比为1.04:1,最高产量与最佳产量相接近,说明最佳产量已为最优。
  1.2农学参数
  1.2.1增产率
  测土配方施肥产量与对照(常规施肥或不施肥处理)产量的差值相对于对照产量的比率或百分数。
  式中Y。为测土配方施肥产量、Y。为常规施肥产量、Y为空白产量,单位均为kg/667m2。
  当平均基础地力为307.5时,2水平施肥增产率为56.9%,增产效果明显。
  1.2.2养分效率参数
  肥料利用率是指相对总的施用养分来说,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养分所占的比率。肥料利用率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据,它会随着施肥量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施肥量越多,肥料利用率越低,反过来说,肥料利用率愈高,肥料的损失就愈小。肥料利用率是指相对总的施用养分来说,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养分所占的比率,可用下式来计算:
  依据公式计算,肥料利用率植株化验法中氮肥利用率为31.04%;磷肥利用率为21.95%;钾肥利用率为26.3%。
  1.2.3作物养分吸收规律
  相對养分吸收量是指缺素区N、P、K养分吸收量占全肥区养分吸收量的百分比,客观上反映了土壤养分贡献率的大小,是进行相关分析(校验研究),筛选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方法的重要参数。
  形成100kg籽粒吸收氮、磷、钾数量分别为:2.05kg.0.60kg、2.61kg。
  2指标体系的建立
  相对产量是相对全肥区产量来说,缺素区产量所占的百分比。相对产量是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重要参数。同时,相对产量也是划分养分丰缺指标的主要依据。其依据的是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关系,按照相对产量小于50%为极低、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的标准,划分出相应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2.1有效磷与P相对产量关系图
  2.2速效磷丰缺指标
  2.3速效K与K相对产量关系图
  2.4速效钾丰缺指标
  2.5全肥区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2.6肥料利用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2.7水稻施肥配方结果适用性分析
  3配方设计
  根据鹿寨县主要土壤类型、养分状况、主要作物生产现状和施肥现状,作物需肥规律,作物目标产量,结合肥效试验结果,运用区土肥总站施肥决策系统软件,确定鹿寨县潴育性水稻土的水稻在某目标产量下的施肥配方方案。
  4结语
  通过系统性的分析相对产量、相对吸收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的关系,认为根据N、P、K养分相对吸收量划分土壤N、P、K丰缺指标更符合生产实际,并据此提出了水稻土的N、P、K丰缺指标。最后依据模型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目标产量)下水稻的N、P、K肥推荐用量,为潴育性水稻土水稻施肥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中德,柏小勇,胡平翠,等.潴育型水稻土稻米镉污染VIP控制技术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7(5):21-24.
  [2]王关林,苏章锋,刘东,等.虾稻共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中稻施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6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