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绘画作品看文化因素对审美倾向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审美倾向上。影响绘画审美倾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背景、政治道德等。文化因素作为先决条件,对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文化与政治的影响,宋代以来的绘画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标准。除了在绘画内容与形式上的发展之外,还增加了对自我真实与生命感悟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文化;审美;绘画
  审美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美学史的起点就是中国文明的诞生,那里就透露了中国人的美感信息。[1]中国文化自古就存在着一种超越意识,从不具有具体形态的“气”“道”“象”的观念来看,它突破了人们对于实体宇宙存在现象的认知方式,从侧面来讲,这是中国人“超越”观念的体现。中国人往往寻求一种超越事物表层的精神追求,这种超越不单单停留在外在事物之中,同样存在于对心灵、生命的超越观。这样的观念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倾向。朱良志先生曾从人与石的关系上阐述了中国人对生命“超越”的认识,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而石头似乎是亘古存在,人以须臾之面面对永恒之石,由此看出人生命的短暂,中国人由此引导出一种生命超越的学问。”[2]除此之外,中国人相信无中生有这个说法。古人认为宇宙的生命空间充满了“气”,“气”是生发万物的载体,也被称为“道”。中国画虽没有过分追求科学的透视关系与体积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画轻视画面的空间关系。对此,中国人借用宇宙观中的“气”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感与节奏感,所以我们说中国绘画是带有神秘的崇高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同时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常常也以有无审美特性的条件来区分。同样,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归根到底谈的就是人在审美思想上的倾向性。影响审美倾向的形成与发展,终究还是要追根溯源到文化与哲学的主体内容中。关于这个方面李泽厚先生这样谈道:“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审美与情感、官能有关),是艺术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功力;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3]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这两个大文化体系成为影响中国人审美倾向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它们促成了中国人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这两种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我们从中国画中追求的意境上还能看出中国人有向内性和向外性的审美倾向。中国人的向内性的审美倾向,体现在拥有含蓄的美学观念。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又一表达形式。[4]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在人物画中看出,中国的人物画大多不会表现太强的动势或夸张的面部表情,当然更没有表现赤裸的人体形象,这些绘画艺术现象的产生都与中国人偏爱的含蓄美学有关。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审美性还体现在发挥自己想象与内心参照的个体感悟,其中创作者想要达到以“象外之境”的艺术境界则要以内心的“虚静”为前提。例如,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神思》)这种“虚静”是对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创造出“动人”的艺术作品,同样也是我们对绘画审美倾向的要求。
  关于向外性审美特征而言,我们可以从绘画表现的笔墨形式的角度分析入手。创作者受政治与社会因素的现实影响,理想与信念受到打击,内心产生苦闷与矛盾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和发泄,所以他们寄情于书画,笔墨成为创作者宣泄情绪的途径与方式,并以此作为审美倾向的追求。对于笔墨形式的追求发展,以两宋时期法常、玉涧、梁楷为发展的转折点。北宋以来,“墨戏”具有纵横潇洒、从容恣意的意思,它所崇尚的是一种自由的创造精神。[5]正是这种创造性的精神和敢于追求内心真实的态度才会促成大写意绘画的出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写意绘画并不是简单地代表追求画面的笔墨形式。相反,创作者往往关注的是突破描绘客观物象的真实,而达到追求内心真实的生命状态与寻找自我真实的境界。明代画家徐渭曾说:“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我们可以通过“戏虐”与“涂”这两个修饰词把握画家洒脱与真性的生命状態,创作者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对生命智慧的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说绘画中的笔墨形式是一种向外性审美追求,但这种向外性也是基于向内性产生的。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的价值取向,绘画作为创作者思想的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创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同华.审美文化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2] 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文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1-7.
  [3]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朱良志.曲院风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卢珊珊(1994—),女,河北唐山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