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文件中有关“思维”的统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一系列良好的素质和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文件是针对语文课程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其中对于“思维”术语的提及频率以及要求就是对这些能力如何要求的体现。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思维”术语进行统计分析,以“概念、判断、推理、认知”为例,认识到思维随着课程文件更新发生的变化以及思维对于语文学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件;概念;判断;推理;认知
1 “概念、判断、推理、认知”的含义
“概念”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判断”指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推理”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2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中学、新课程语文文件中“概念、判断、推理、认知”的数据统计分析
经统计可得,“概念、判断、推理、认知”在小学语文课程文件中总计出现32次:“概念”出现21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判断”出现10次,仅次于“概念”出现的次数;“推理”出现1次;而“认知”并没有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文件中。这说明在小学语文中,特别强调的是对“概念”和“判断”的学习,对思维要求比较简单,不会上升到“推理”和“认知”的高度。“概念、判断、推理、认知”在中学语文课程文件中总计出现77次:“概念”出现34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判断”出现29次,仅次于“概念”出现的次数;“推理”出现了14次;而“认知”也没有出现在中学语文课程文件中。说明在中学语文中,仍然非常重視对“概念”和“判断”的学习,对这些基础的思维要求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高;对于“推理”这一思维水平也作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在中学阶段对“认知”仍然没有提及。“概念、判断、推理、认知”在2001、2011和2017年新课程语文文件中总计出现48次:其中“判断”出现20次,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概念”出现12次,仅次于“判断”出现的次数;对“认知”提出了要求,并且提及了9次;“推理”出现次数最少,共7次。说明在新课程语文文件中,对这4个词语的要求与之前的中小学课程文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判断”的要求高于“概念”,不再特别关注知识的基础概念,而是要学会判断,而且多次提及“认知”,且超过“推理”,提高了“判断”和“认知”的地位。
3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文件中“概念、判断、推理、认知”分学段的统计及分析
3.1 “概念”的统计及分析
“概念”在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多次被提及,在新课程文件中也很受重视。其中,在小学出现21次,出现的语境是“使儿童得到正确的概念”“形成概念”“运用概念”等。足以看出小学对于“概念”的要求比较低,只是对概念性的东西进行理解。在中学阶段出现了30多次,出现的语境是“实词和虚词的基本概念”“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文学语言的概念”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课程文件对“概念”这一思维品质提高了要求。
在新课程文件中,“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4次,在高中阶段出现了6次。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语境是“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等,说明在新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对“概念”已经不再作特别要求。高中阶段出现的语境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等,说明在高中阶段对“概念”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3.2 “判断”的统计及分析
“判断”在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概念”,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均多次提及,在3个新课程文件中也很受重视。其中,在小学出现10次,出现的语境是“主要从教学的目的来判断”“作出各种不同的然而回回都是正确的判断”等,可以看出在小学对“判断”的要求不高,要求小学生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即可。在中学阶段出现了29次,出现的语境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判断形式”和“有关概念和判断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可见中学对“判断”有了逻辑思维方面的要求,想要通过“判断”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文件中,“判断”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4次,在高中阶段出现了16次。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语境都是“作出自己的判断”,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思维。高中阶段出现的语境是“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用多种语句形式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等,可见高中阶段想让学生形成的是深度的判断和价值判断,对“判断”有了更高要求。
3.3 “推理”的统计及分析
“推理”在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次数与“概念”“判断”相比较少,在小学阶段很少提及,只有中学才提及。其中,在小学出现1次,出现的语境是“就思维的初步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按各年级儿童的接受能力编成练习材料”,还是作为笼统的概念被提及。在中学出现了14次,出现的语境一般是“推理合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
在新课程文件中,“推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出现,在高中阶段出现了7次。高中出现的语境是“重思辨和推理”“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推理有逻辑”。只有高中阶段对“推理作”了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逻辑的推理能力,掌握推理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3.4 “认知”的统计及分析
“认知”在语文课程文件中是出现频率最少的术语。在小学和中学都没有被提及,并且在2001年以前的课程文件中,对于“认知”这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水平也没有作任何要求。“认知”仅出现在新课程文件中,尤其是在2017年的课程文件中提及6次,说明最新的课程文件认识到了“认知”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对“认知”有了新认识,把“认知”学习纳入了语文学习中。所以,只对新课程文件中的“认知”进行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2次,高中阶段出现了7次,总计出现9次。在义务教育阶段,“认知”存在于文件中的语境均是“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要求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既要符合学科逻辑,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教材。在高中阶段存在的语境是“语文考试较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多样文化认知”“学科认知能力”等,相比而言,对“认知”作了更多方面的要求。
4 结语
在语文课程文件中,就“概念、判断、推理、认知”而言,“概念”出现次数最多,因为其基础性最强,所以其作了更多要求;“判断”出现的次数次之;“推理”是在中学才慢慢被提及;“认知”是被提及得最少的,并且只出现在了新课程语文文件中,之前的文件都只字未提。说明“概念”和“判断”这种比较基础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经常被关注的,与“推理”这种思维能力相比较更适合中学生,而“认知”这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在近十几年的新课改中才有所提及。新课程改革发现了学生认知水平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一系列良好的素质和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文件是针对语文课程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其中对于“思维”术语的提及频率以及要求就是对这些能力如何要求的体现。本文针对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文件中出现的“思维”术语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概念、判断、推理、认知”为例,认识到思维随着课程文件更新发生的变化以及思维对于语文学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经过此次研究,希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等方面能够对“概念、判断、推理、认知”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也能有利于语文方面其他研究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文件[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0-2000.
[2] 中学语文课程文件[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6-2000.
[3] 新课程语文文件[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011,2017.
作者简介:赵馨茹(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