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外销画中的通草纸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草纸画作为外销画中极受欢迎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西方商旅的青睐。本文通过对通草纸的产生背景、工艺特点以及发展传播历程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浅谈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为深入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打好基础。
  关键词:通草画;发展背景;艺术表现
  乾隆年间,广州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广州的外销画曾在欧美风靡一时,从海外漂洋而来的商人、旅行者、传教士在广州口岸进入中国后,会在画行及商铺选购画作。通草纸水彩画,大部分出自18至19世纪的广州画师。西方人觉得它们稀奇有趣,大多数人买来当作旅游手信馈赠亲友。还有商人大量购买通草纸画然后运回国出售,成为一条财路。
  1 通草纸的工艺特点
  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是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或小乔木,原产自华南和台湾,是制作宣纸的原材料。[1]将它的树枝茎的中心组织部分取出,可用于制作医药外科敷料和水彩画纸。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通草的功能有很多,其最初的用途是治病,“通草,色白而气寒,味道淡而体轻,故入大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雨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2]
  乾隆年间水彩纸的价格相当昂贵,大多来自进口。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画师使用水彩纸的情况比较少。通草植物生于广东、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供应充足,通草纸的价格比普通的白纸便宜,用于水彩画的效果比宣纸等更加精致出彩,当时的画师自然而然地多选择通草纸作为水彩画纸。
  据记载,生产通纸,要求通脱木生长3年左右,将主干或树枝顶上生长的部分切下长30至45厘米,直径2至3厘米,如果直径太小制作出来的纸也就小。取通脱木最好是采用直径大且相对较直的部分,这样做出来的纸也比较平整均匀,对后期的绘画帮助较大。通脱木分人工栽培和野生,人工栽培的通脱木枝干笔直,野生的通脱木在小树和灌木丛之间的相对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为了吸取阳光,树枝生长得弯弯曲曲。后来人们为了获得笔直的通脱木,把野生的通脱木置于水中浸泡,待软质后,从中插入一根木质榫钉,将其拉直。然后把坚硬的外壳去除,再把中间白色海绵状的树芯部分抽出。还有其他两种方法:一是把通脱木切段放置在水中浸泡2至3天,等通脱木外壳软化,再剥开木质外壳;二是用一根直径与通脱木树芯直径接近的木棒或者铁棒,从通脱木底部慢慢敲入,取出白色海绵体树芯。接着,在切割的时候把树芯置于一瓷片或者是玻璃上,一只手将树芯由里面而外滚动,另一手则持刀沿着树芯往滚动的方向切割,刀子看起来很笨重,其实是很锋利的,用这把长而锋利的刀沿着瓷片的顶端所围绕的黄铜边推移,铜边的深度决定了所切出纸的厚度。[3]如果需要切出相对较厚的纸片,就在黄铜边下面垫纸,使其更高。其实通草的切割相当于把一根大木棍切成小木板或者小木片。不过这些粗大的木材是用机器切割制成,而通草据所有图像资料记载,一直都是手工切割制成。近现代在广州和台湾有少量商家采用机器切割通脱木,大批量生产通纸,这些大批量生产的通纸的质量相对没有手工切割的那么精致、厚度均匀。台湾树火纪念纸博物馆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以通草纸为主题的书籍,封面为一张通草切割的样式图。
  2 通草画发展的背景与发展传播现状
  在18世纪,中国的瓷器、扇子、漆盘、象牙雕等艺术品在欧洲风尚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除此之外让外国商人对中国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广州画师笔下的画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画师笔下糅合中西技法的外销画,展现了东方文明古国淳厚的风土人情,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下广州商埠的民情风物。它们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好奇心。
  早在晋代(265—420),就有记载用通草制造成花用来做发簪头饰。隨后,通草的用处逐渐增加,包括填充枕头、坐垫、包装物料、加厚鞋垫等,还用到了中医学中作为利尿物,以及用于垫在棺材底部,或者作为儿童玩具物料,用途极为广泛。通草纸最早被认为是“米纸”(一种用于包装食物的纸,是将米磨成粉,加水成糊浆,蒸熟成薄如纸状,待水蒸发之后制成的),事实上两者并无关系,通草纸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纸”。
  通草水彩画的兴起与当时的海外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在18至19世纪,中西贸易发展如日中天,而我们国内的贸易由于第一生产力的落后,长期处于低谷状态,西方国家利用这个机会把本国贸易打入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市场国门。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同时也激起了欧洲国家对东方大国的向往,对之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因此开启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摄影技术还未被发明完善之前,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游客都热衷于把通草画作为手信带回国,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传递中国东方风情,从而促进了通草画的发展。久而久之,西方国家的人对通草画的热爱达到巅峰,有的会在广州十三行聘请画师画自画像,有的选购定制的画作,画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写实性更强,远远不同于当时的宫廷画和文人画。因此通草画在当今社会是极少见的。通草画以植物为画纸,以自然矿物为主要颜料。通草画深受西方人的喜爱,以小尺寸为主。小尺寸通草画可以作为馈赠儿童的礼物,其优点在于携带方便,材料廉价,绘制简单。而对于大张的通草画来说,制作不易,不好保存,且价格比较昂贵。通草画深受西方人的喜爱,作为当时的一种贸易商品,在西方人的眼里它是一种体现艺术价值的存在,而中国人认为通草画只是一种很单纯的商品外销画。可以看出西方和东方各自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有区别的。正如《点石斋画报》中充满了中国人对两洋文明、传统与科技的想象,西方人也希望寻求一个渠道,赏析图画下的东方文明。那是一个摄影技术尚未真正流行的时代,绘画依然是文明之间交互往来、增进直观感知的重要手段。[4]1848年,一位来中国旅游的旅客亲眼看见多达两三千名的画师同时开工创作的壮观场面,尽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到现在已经无法证实,很可能,这就是近代中外艺术史交流中,产量、出口量与销售量为“最”的一种艺术商品。[5]
  越来越多广州本地画师开始制作通草画,市场上的产量极大,欧洲外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随着通草画的发展,其表现内容慢慢显得力不从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画师不得不改行以求谋生,对其最大的打击是摄影技术的发明。欧洲国家可以通过摄影了解更多文化和历史资料,衬托出通草画的浅显通俗。到了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兴起一种叫“浮世绘”的独特民族艺术画,在日本当地叫作“锦绘”。在艺术创作上,浮世绘的艺术性优于当时的通草画,沉重打击了通草画的发展,这也是导致通草画没落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外销通草画兴起于19世纪的广州,深受外国商人喜爱,主要销售于国外。当时通草水彩画的题材内容是以清末社会生活场景以及动植物、风景和各种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的风格造型生动,色彩浓艳鲜明,整体给人的感觉惟妙惟肖。当时的画师技艺精致,根据外国人的风格口味,采用西方绘画的原理,反映当时中国的本土风情,所以深受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的材质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留存,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大多作品都在国外私人收藏和博物馆收藏,很有历史研究价值。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艳婷.馆藏清代刑罚通草画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7):10-13.
  [2] 唐北明.艺术奇葩——通草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2(7):18-19.
  [3] 黄蓓.广州民间蓪纸画工艺与其文化特点研究[J].艺术科技,2015(3):105.
  [4] 刘咏梅.论材料介入绘画对创作与教学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9(12):152-153.
  [5] 亦乐.通草画东方“羊皮卷”[J].中国收藏,2014(6):84-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