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理念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感官”一词起源于荷兰,原指在特殊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康定斯基作品中的音乐性及多感官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应用,探索多重感官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多感官;绘画;康定斯基;音乐;联觉
人类对外在事物的感知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在这些感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体味出他所处的世界。对同一事物的体验,人们启用的感官越多,认知也就越深刻。在绘画和音乐领域,艺术家们尽其所能地应用多感官,为观众带来综合性更强的认知体验。
1 多感官理念在绘画领域的应用
在绘画领域,多感官的创作手法运用十分广泛,上至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下至儿童的绘本读物及早教产品,很多都贯穿了多感官的创作思想与设计理念。
1.1 康定斯基绘画作品中的音乐性表现
现代抽象派绘画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位擅长将多感官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大师,尤其是在创作时加入了音乐的元素,令观众眼前一亮。他本人精通音律,早年研习大提琴,康定斯基曾在自己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特别指出:“音乐在数个世纪里都是一门以音响的方式表现艺术家的心灵,而不是复制自然现象的艺术……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也不会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她自然要将音乐的方法用于她的艺术。”康定斯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20世纪初绘画技法的突破渴望,碰撞出他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新颖的绘画作品,也展现了其心灵的深度。
康定斯基的作品总以鲜明的色彩,简单的点、线、面结合,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其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康定斯基分析了几种颜色在多感官视角下的属性,他认为:黄色与蓝色是相对的,黄色是世俗的颜色,发散的颜色,是离心的;而蓝色是天堂的色彩,圣洁宁静,蓝色是吸引人的,是向心的。黑与白是一对反义词,虽然简单,却常常会被画家赋予哲理性的思考。在普通人眼中,白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表达,但康定斯基认为,它却像音乐中的“休止符”,包含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在孕育一种希望,创造出新的可能。白色本身的运动是离心的,发散的,当其他颜色与白色结合的时候,会加大离心力,使颜色更亮。相比之下,黑色的运动则是向心的,黑色会降低其他颜色的运动速率,使之变得消沉,黑色是一种没有希望的等待,预示着死一般的沉寂,往往渗透着对生命的沉思和葬礼式的哀伤。除了对颜色属性的定义之外,在康定斯基眼中,每种色彩都对应着一种乐器,浅蓝色是长笛的悠扬,深蓝色是大提琴的深邃,绿色好似小提琴的平和舒缓,浅浅的暖红则像喇叭一样鲜明清亮,在这种音乐视角下产生的绘画作品往往会给人带来“交响性”的震撼。
后人从康定斯基两部卓越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中领悟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同时也是超凡的“视觉作曲家”,他运用音乐的思维和绘画技巧交织出一幅幅抽象派作品。
1.2 多感官理念对儿童绘本及早教产品的影响
在儿童绘本的创作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画家与出版商开始挖掘纸质书上的多感官体验,极大程度使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达到共用与互通。
视觉上对色彩的感知,可以极大地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并对物体的颜色进行初步的认识,视觉对儿童感官的刺激已是传统图画书也可以达到的层面,那么在绘本中加入触觉的感知,能够更好地加强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力。五味太郎创作的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当故事讲述到鳄鱼去拔牙时,绘本中专門使用了有质感的纸质材料,采用拼贴的手法来制作鳄鱼松动的牙齿,让儿童在触碰到绘本的同时,通过鳄鱼的血盆大口和牙医狰狞的面部表情、松动的牙齿,切实感受到牙医为鳄鱼拔牙的危险与鳄鱼瞬时的痛感。
在法国画家希斯利伯耶尔的绘本作品《哇!这是什么?》一书中,画家使用了一个与绘本分离的黑色道具。儿童在阅读时,由家长引导在相应位置进行摆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触觉和视觉的手脑并用,加强了儿童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的《德国儿童玩与成长》系列丛书中,《森林里的朋友》结合转动、抽拉及翻动卡纸,并在部分纸面上进行凹凸处理,使儿童的触感更为逼真。通过拖拉嵌在图书层页夹层内的卡纸,可以看到图书前页预留孔洞中的不同画面。抽拉卡纸的设计,让儿童明白事物的表面和内在的不同,建立起对事物的多维感知。例如,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大树根部是深深扎根于土壤的,但是通过对图画书的抽拉设计,儿童却能很清晰地看到树根的展示,再伴随着父母或老师的引导,相信儿童不难理解其内在的关系。除了转动、抽拉卡纸可以带给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之外,本书最为直观的设计是在树木的树干上设计了一些凸凹点,让儿童通过手指的触觉感受到树皮的粗糙不平,实现了坐在一本书前,就能体会到实物的触感。
在中国如今的儿童绘本市场,有声书和点读笔也是丰富儿童多感官体验的早教产品。有声书多为在传统儿童图画书内嵌入发声器,播放儿歌或与本书故事情节相关的一些声音,如海浪的声音、刮风的声音、小鸟啾啾叫的声音,以此来丰富儿童对故事的听觉体验。
这几年在儿童早教市场流行的点读笔则更多地偏向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哪里不会点哪里”的宣传语几乎家喻户晓,伴随着早教产品科技水平的提高,儿童可以跟读点读笔的纯正发音,尤其是在外语学习方面,解决了很多家长教师发音不标准,影响孩子口语启蒙的问题。点读笔的产生不仅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更是一个发展多感官的优秀案例。
在绘画领域,大师康定斯基将他的作品与音乐联觉,用乐器的音色描绘可视的画作。在儿童的绘本及早教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学家们意识到了开启儿童多维感知的重要性。
2 多感官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在音乐的创作领域中,不少作品也构建出多感官理念下的同构联觉。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3及Op.39)、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其中,《音画练习曲》为钢琴而作,虽然被定义为练习曲,但其演奏效果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练习曲范畴,作曲家摒弃了练习曲的“一般性”元素,比如机械化的音阶进行、琶音与和弦的织体等,而将重点放在“音画”的效果上,通过和声、音区、音域、音型、节奏、强弱、织体、分句、曲式等多个方面来丰富“音画”的画面感和情节性。这部作品没有标题音乐,但并不代表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时内心没有画面感。当同时期的作曲家要将这部作品中的改为乐队作品时,拉赫玛尼诺夫就很明确地告诉他每一首曲目描绘的意境。第2首描写海洋和海鸥的故事,第4首描写集市景象,第6首的内容和“小红帽与狼”的故事有关,第7首描写送葬,第9首是东方风格的进行曲。由此,后人不难想象,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每一首曲目都一定是有情节、有画面的。
与绘画作品相同,除了标题能够帮助作曲家展现一部分创作理念并调动观众的联觉感官,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音响带给人心理运动的体验。“听—视”联觉后,音乐可以听出远近、明暗;“听—触”联觉后,音乐有软硬、冷暖、深浅;“听—动”联觉后,音乐可以旋转、跳跃、流动;音乐与我们的内心情感联觉,便有了音乐的欣喜、激动、兴奋、伤感、忧愁。音乐所产生的所有联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音乐的实际演奏和练习中,他们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以拉赫玛尼诺夫命名的“东方进行曲”《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二二拍的节奏辅以左右手双八度的撞击,模拟出敲钟的效果,双八度在高音区和低音区各演奏一次,仿佛大钟被撞击时摇摆的发声,而穿插在两个八度音之间的和弦则模仿了大钟的轰鸣声。短短的一个小节便可以感受到音乐由远及近,且这钟声并非李斯特笔下的炫技,而是硬邦邦的,甚至是壮烈的、强硬的,具有警示意义的,预示着战斗的打响。
在原本抽象的音乐作品中加入多感官的创作理念,将更好地吸引广大音乐爱好者去接近西方严肃音乐,用联觉理念跨越欣赏上的障碍,鼓励演奏者及观众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创作。
3 结语
多感官体验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感官刺激而备受当代人的喜爱,艺术表达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多元性的传达来获得在多感官理念引导下的情感共鸣。那么一件艺术作品怎样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调动其多维感官,将成为当今艺术领域深入思考与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莉萍.绘画的音乐性及其他——对康定斯基绘画艺术的文本解读[J].艺术百家,2006(4):76-79.
[2] 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家自我修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52-62.
[3] 张慧娟.儿童图画书中的多感官体验研究[J].包装工程,2015(6):50-54.
[4] 周海宏.同构联觉——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转换的基本环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2).
作者简介:程晓(199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鄭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与公共艺术部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演奏,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