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黔东南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及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苗族嫁衣则是苗族服饰的巅峰之作。本文浅析了苗族嫁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及苗族嫁衣文化逐渐缺失的原因,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两个方面探究保护苗族嫁衣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苗族;嫁衣服饰;文化传承
  0 引言
  贵州是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苗族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苗族已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服饰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意义非凡。苗族服饰文化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是嫁衣,嫁衣寄托了母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和不舍之情,承载了民族文化。苗族嫁衣从布料、颜色、图案的选择到针线、绣法等方面,凝聚了苗族女性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是,苗族嫁衣文化的传承现状十分严峻,如果不加以保护,传统嫁衣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也许会随着老一辈的苗族人民的逝去而消逝。为了将苗族嫁衣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本文將结合导致其消逝的原因,探索有效的保护途径。
  1 苗族嫁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1.1 内涵
  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用象征性图案来教导后代、怀念先祖,传承民族的社会文明和千载传奇。在服饰图案上,苗族人民多用点、条纹、方格、波浪线组成的几何图样,这些图案代表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其次是对植物图案的使用,植物图样代表了苗族对自然的崇尚之情。[1]苗族嫁衣作为嫁娶文化中的重要服饰,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风洞村,近代苗族女子的嫁衣都是由母亲制作,一件嫁衣的成型大概需要花费5~10年。很多母亲从女儿出生就开始为其准备嫁妆,不仅仅是嫁衣的制作,还有银饰的打造和镶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苗族嫁衣既承载了苗族的传统文化,又寄托了苗族母亲对女儿的不舍之情和对女儿幸福生活的期望。
  1.2 价值
  大风洞村苗族嫁衣的款式多为台江式:左右开襟绣花上衣,下为单层百褶裙。[2]嫁衣制作过程十分烦琐,大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准备工作,古时人们还需要自己养殖桑蚕、纺线织布,再用染料上色。第二,缝制,先将衣服的雏形缝制出来,之后在衣服背面绣上花纹,花纹的数量以层计、从中心的正方形发散,竖7层横7层,这样的设计是根据人的骨骼形状而来的,能够使衣服刚好合身。对于花纹样式,大部分都是小圆花、写字花(“5”字形花纹)、太阳花以及一些传统的几何图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花纹都是从古苗衣上的图案中选出来的。第三,镶银,只有在苗族女子即将出嫁时才会为嫁衣镶上银饰,主要是镶在衣服正面没有花纹的地方以及制作腰带的垂吊饰品。虽然苗族嫁衣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制作工艺和图案的选择上还是各具特色,因此每一件苗族嫁衣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以及研究价值。
  2 苗族嫁衣文化逐渐缺失的原因分析
  苗族服饰文化在发展时融入其他文化,使苗族服饰文化里的嫁衣的民族特色逐渐淡化,导致苗族嫁衣文化逐渐消失。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新潮流的涌入导致了服饰文化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贵州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苗族文化受到了影响,苗族嫁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苗族嫁衣原有的内涵和价值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苗族服饰因其烦琐的制作过程和精美的花纹刺绣而著名,嫁衣则更甚。随着科技的发展,纯手工制作的困难得到了解决。相比以前,现在的苗族服饰的颜色更加艳丽、花纹图式也更加多样,整体服装也偏向于汉装,更加简洁朴素。[3]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制作嫁衣的过程不再那么繁琐,但同时也使其不再那么细致精美。如今的苗族嫁衣已然成为流水线产物,传统的制作手工艺逐渐被摒弃,出现文化缺失。
  随着旅游建设的开展,很多苗寨成为千篇一律的民族特色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景点展现的民族特色大多是外表辉煌灿烂、引人注目的内容,而不是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关于苗族嫁衣文化,大部分注意力都被放在了服饰的奢华程度、花样的繁杂程度以及价格上。有游客消费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鼓励游客消费,有华丽外表、优惠价格的机做嫁衣成为主流商品。长此以往,对嫁衣的传统制作工艺的重视度不够,使传承风俗改变,导致苗族嫁衣传统文化随之消逝。
  2.2 内部原因
  苗族内部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随着苗乡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苗乡人民外出务工,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影响,开始对群居的传统苗族生活有了改观,很多人不愿再回苗村居住,导致他们的苗族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薄。
  首先,传统婚礼习俗逐渐浮于表面形式。在大风洞村,年轻人不如老年人多,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虽然回来结婚但不在苗村定居,婚礼形式也分为西式婚礼和传统苗族婚礼两种,而传统苗族婚礼更多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这一现象在苗族和外族结合的婚姻中尤为严重,很多苗族女子出嫁时更青睐西方的婚纱,穿苗族嫁衣也仅是为了应付当地的嫁娶风俗。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苗族嫁衣文化的传承断代。
  其次,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的理念深入苗族人心,传统的风俗理念逐渐淡化。在苗族的传统风俗理念中,对妇女制作服饰看得非常重要,认为一个女子不会挑花刺绣就会被人瞧不起,甚至是嫁不到好人家,更何况是制作嫁衣,导致很多人不惜穷尽一生精力来制作嫁衣。[4]而如今随着教育普及,很多苗族家庭都鼓励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不再以女红教育为主。同时,由于乡镇学校离村寨较远,学校采取住宿制,导致苗族的孩子们没有时间在家中学习刺绣,苗族嫁衣的刺绣工艺也就无法得到传承。
  3 保护苗族嫁衣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究
  如今的苗族嫁衣过于强调花纹样式的复杂程度和款式的新颖程度,逐渐忽略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保护苗族嫁衣文化,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首先,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保持传统、再进步。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是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渗透现象。苗族服饰文化应在结合与扬弃的过程中发展与变革,充分展现其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发挥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为引导村民保护苗族嫁衣文化,当地村委会可招一批会制作嫁衣的苗族女性组建一个宣传小组,每隔两个月就到周边村寨(其他民族村寨)宣传苗族嫁衣文化,在宣传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互相吸收和借鉴的目的。小组也可到不同的苗寨中与当地苗族居民针对苗族嫁衣的制作过程、制作材料、制作技巧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苗族嫁衣的创新和改造的方法,从而使苗族嫁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苗族嫁衣的制作过程中应有效利用新科技,将苗族人民从纯手工制作的艰苦环境中解放,而不是让这一工艺水平就此止步不前。轻松的制作环境能够为苗族嫁衣的创新和改造提供更好的条件。当地乡镇府可以通过在日常集会中加入苗族嫁衣工艺制作比赛的环节,主要针对苗族嫁衣制作的花纹刺绣、款式设计,设多个奖项,附上奖品,提高获奖比例,调动村民的制作积极性,激发她们在苗族嫁衣制作上的创新动力,从而使苗族嫁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4 结语
  苗族服饰种类繁多、样式千变万化、图案造型丰富。苗族嫁衣作为其中一种,其文化价值和内涵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是苗族语言的载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个性、民族审美观、民族情感和民族信仰等文化内容。在文化自信被反复强调的今天,对于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面对种种导致苗族嫁衣文化逐渐消逝的原因,应使当地苗族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意识,才是保护苗族嫁衣文化、促进苗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君.黔西南苗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探究[J].艺术科技,2015(4):20.
  [2] 贾茜玲.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艺术特色[J].西部皮革(文化与设计),2019(3):60.
  [3] 吴官顺.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发展分析[J].漢宇文化,2018(70):116.
  [4] 邢英梅.浅析苗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J].山东纺织经济,2010(6):66-68.
  通讯作者:彭雪梅,女,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