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关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成长,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班主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学困生转化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文章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转化学困生的几点策略,以期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困生;活动策略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的造成,主要原因不是智力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态度、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具有直接认知的能力,但对于认知心理起着催化强化作用。笔者在中学任教多年,接触过大量的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既感到任务艰巨,又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肯下功夫,学困生的学习生活也是精彩的。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学生达不到目标,就会受到冷嘲热讽,从而失去学习自信心。或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待孩子过分粗暴,动不动打骂孩子,甚至用言行侮辱孩子。还有部分重组家庭对孩子不管不问。
  (二)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飞速,许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书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如有个好父母。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网上寻求刺激。
  (三)学校因素
  教师的偏见,处理问题上的不公平,只关注优生,把学困生当作累赘,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认为学困生拖了班级的后腿,于是对学困生缺乏耐心,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对待他们,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互不尊重。学生厌恶老师,自然不信任教师,不想学习。而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班级是否有凝聚力,班级氛围的建设是否健康也是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之一。
  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研究,既要考虑个别差异,又要面向全体,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让他们养成适合其个体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行为習惯、个性性格、情绪态度等基本心理素质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班主任教育工作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那么,怎么来转化这类学生呢?在我校“一礼、二拓、三化”的德育理念下,学困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困生的转化就是要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外因是条件,但外在的条件需要班主任适时地运用和把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让活动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通过活动,学生才能感受到集体的关爱,才能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通过活动,让学困生融入学校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们一味地冷落这些学生,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只有通过系列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中去,才能使学困生燃起希望的火花。开启系列化活动,关爱学困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感增进策略
  很多教师对待学困生用的是传统的说教教育,学生容易反感,甚至出现抵抗情绪,师生关系恶化。很多教师在以往的说教教育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取得的效果却不理想,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面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用爱、用心、用情来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可以用小游戏、小活动来改变教育观念,使其变成小活动、大智慧,让学困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去,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全员活动策略
  以前的活动大部分是利用班会,或是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来进行,参与者较多。学困生平时受到教师、同学的冷落,所以这类活动他们常常作为旁观者,无法参与到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可以把活动放在课堂上,利用课堂这种局域性范围较小的氛围,有意识地让这部分学生参与进来。
  1. 习惯养成
  课堂上学困生的小动作较多,爱说话,教师可以用小活动“叉手游戏”,来告诉这部分学生习惯成自然,每个人身上都有好习惯和坏习惯,那么要想改变坏习惯,只有一个办法:持之以恒。怎么做才能持之以恒呢?如果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想说话或是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举手,提醒他们要注意了,如果每节课教师都举几下手,学生看到就会明白,这是在提醒他们改变不良习惯,经过几周后,就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2. 自我约束
  课堂或是自习课上,有些学困生无法安静下来,这样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使学习环境变得混乱,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倒数数字,让两个学生来帮忙完成,其中一个学生倒数偶数,一个学生倒数奇数,再找几个学生在旁边大声讲话来干扰他们,这两个学生很难再数下去。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否则就无法集中精神去学习或听课。让这部分学困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只顾个人,而不顾大局的利益。
  3. 质变提升
  教师都希望学生回家后能够主动去温习功课,可是往往有许多学困生在放学回家后无所事事,一旦家长问起来,他们就说在学校完成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手指数数相加,一个手的手指进行相加,可以加到31,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无法完成,让学生把这个游戏当成家庭作业去完成,每天做五次,做多了会发现这个游戏相当有趣,不仅可以快速加到31,而且还发现手指相加也是有规律的。这个游戏告诉了学生一个道理:不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够熟能生巧,就能找到生活、学习方面的规律,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4. 互动感恩
  通过学校、级组及班集体,多开展互动、感恩活动。通过互动活动,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遗忘,或是通过召开大型家长会,让家长和孩子互动起来。我校就成功地举办了相关活动,这些学困生更需要的是大家的关爱,很多学生当场落泪,抱着家长或是教师流泪,他们明白了做人要知恩图报,懂得了每个人身上肩负着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班集体和社会负责。让他们树立起责任心,明白做人做事不能过于自我,而要勇于承担责任。   (三)师生团队
  以往的活动大多数是教师喜欢的学生参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去,通过共同的班级活动,可以培养学困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他们对集体的关心,还可以增进学生间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中发展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1. 旧题新做
  赋予常规活动、传统活动的新意,激发“学困生”的活动兴趣。学校、班级通过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一系列活动,给予学困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形成。
  2. 一题多做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种活动,综合发挥教育效果。如:“开学四把火”系列活动教育:小事巧做,让学困生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及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开展活动。也可通过保护环境、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動来帮助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把握时机、渗透心理效应、抓活动效果,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育。
  三、效果与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活动策略,笔者所带班级的学困生明显在减少,学困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成绩进步更为明显,他们显示出了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不再只是教授学生掌握知识,更多的是用成功教育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滋味,学生自然会变得“有事可为”,体会成功的喜悦;家长不再高估孩子的能力,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家庭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强有力的“根据地”。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班级的总体状况:团结合作,稳中求进。
  因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就会发现身边的学困生在减少。通过活动策略,运用正确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开展出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一定能使学困生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通过活动来转化学困生,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又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荷克丝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何家铿.论中学差生的衡定标准、类型、戍因及转化[J].教育研究,1986(11).
  [3]董耘.帮助学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对中学生进行职业辅导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