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其意义十分深远。因为我国的环境不断在恶化,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面对此种情形,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样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确保环境质量较好的状态发展。本文从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主要是为了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进一步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取向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4-0-02
  Abstr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is far-reaching. Because China’s environment is constantly deteriorating and air pollution is very serious, in the face of such a situ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monitoring network, which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ensure bet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construction, mainl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further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Overall framework;Orientation
  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高速运行,导致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再加上过去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一直以来环境污染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还愈来愈猖獗。如今,人们在意识观念中已经发现人类活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影响,而且近年来,雾霾比较严重,空气不理想,人们对于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和体验值呈直线下降。此外,水污染和土地污染也比过去严重了很多,这一系列变化都严重影响着我们正常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严重考验。为此,国家作了新的整体战略部署,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内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政治建设机制和目标,这也充分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之的重视程度。在环保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环保工作是否可以继续执行下去,或者决定着环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通过良好的环境监测,才促使环保工作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准。
  1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环保工作有序开展
  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环境保护工作不得不提上日程,在众人的高呼声下,我们为环境治理工作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同时也发现要搞好该工作必须面对重重困难。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行动,以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方式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形和状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炼各个要素,各个点击破,根据污染状况的差异进而制定出相关性较强或针对性较强的环境保护举措,有效的改善环境中的种种不足,解决环保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促进环保事业的大幅度发展及进步。
  1.2 有利于环保标准的制定
  生态环境的监测需要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方面作出监测,在此监测过程中会获得不一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将对环境领域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是大数据时代,通过分析数据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结论,进而才可以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搜集好相关数据,并作出科学化测试和分析,以抓住污染形成的主要源头,能够进一步为改善环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对提升环境质量有所帮助。
  1.3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日常的生活污水乃至垃圾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包括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都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生活中的废气、废水、废旧物体的错误排放和摆放日渐成为常态化,由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也无疑加重了环境治理的负担,而对大自然资源的超额利用,也导致了环境的重度污染乃至生态遭到破坏。面对如此形势,我们必须要强化环境保护理念,加强对群众教育,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能自我做起,从生活做起,努力用心的保护我们自己的环境,为保护环境发挥应有的力量。强化环境监测,能够建立相对完善的监测控制网络,对于人们了解环境现状产生反思性行为有着强烈的启示作用,进而可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2 生态环境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策略
  2.1 生态环境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
  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整体思路,因此,要有生态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根据该框架不断地落实各项工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监控和发展任务,进而实现较大程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会提升工作效率。具体来讲,需要有分明的管理系统,要有分级管理的概念,每一级管理不仅要负责好本级工作,也要和其他级别人员打好配合,建立联动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监测水平。网络化监测体系可分为横纵两个方向,在不同省市和不同地区不断的完成各方面的监测平台建设,并进一步完善纵横形式的监测系统,主要形成数据的实时上传,以确保重要信息不被流逝,此外,还能将重要信息予以分享,在分析中得到监测和改善的借鉴,对于环境生态恶化的遏制,乃至解决环境未知发生的障碍有较好的作用,也能促进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性的改善。   2.2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办法
  2.2.1 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
  根据实践证明,环境监测工作是环保工作重要环节,也是维持环保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环境监测对于生态环境的各项数据采集有着先导性作用,只有充分对环境熟悉,并且予以分析,才能对环保工作做到精细化监测和管理,乃至后期的改善。因此,环保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杜绝一切阻碍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不断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体制和制度,运用数据和事实作支撑,在一些地区,未表现出环境污染和恶化的现象,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环境污染,最终的判定还是要依据监测数据来说明,没有科学化的数据,仅凭人眼以及感知,根本无法搞清楚环境保护应该从何处着手,包括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处理当下的环境问题。对于监测工作也应做好相应的监管,只有将监测落到事实,形成重要的数据探究,在明确各个地区生态状况和环境状况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为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2.2.2 强化并完善相关制度
  生态环境体系的建立,单纯依靠自觉是不可能完成的,一定要调动起多方面的力量,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环保人的头上,这样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任务的落实,也能进一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单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环境问题却异常凸显,环境保护工作应成为集体性行为,因此,要强化部门间的合作,在监测机制有效的引导下,明确各自分工,并进行协同合作,进而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发挥应有之力。技术人员要将自己学到的技术最大程度的运用到环保领域中,可帮助监测部门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从而为数据的分析提供有利基础,以形成系统性报告,让人们更好的发现和感悟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們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
  2.2.3 建立稳定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是各种能集中反映环境状况的数据的总和,也包括生态环境的变化方向和趋势,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务必要了解生态环境现处于何种状态,并能建设好指标体系,明确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根据和支撑。我们知道气候和环境都会受到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各个要素的发挥作用以及其影响范围,乃至致使结果搞明白,才能做出更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包括目标明确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我们要坚持科学监测,安全监测,零误差监测,这都需要过硬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也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打配合,还需要相关人员的尽心尽责的努力付出,由此方可得到更为全面和有用的环境监测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度是环保工作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综上,环境恶化的速度,已经在危及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我们不能束手旁观,应积极的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大家庭中,响应国家的号召和倡议,从自身出发,不污染环境,并有效配合相关管理人员完成环境的管理工作。然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能否有效的开展,还需做好环境监测,并通过改良信息技术,收取更多有意义和价值的监测数据,以促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进而扩大环境保护工作范围,为我们早日迎来碧海蓝天的生活环境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苏利阳,王毅.中国“央地互动型”决策过程研究——基于节能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3):1-11+152.
  [2]王海芹,高世楫.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J].改革,2016(03):6-26.
  [3]宋国君,赵英煚,黄新皓.论我国污染源监测管理的改革[J].环境保护,2015,43(20):36-39.
  [4]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43(20):24-29.
  收稿日期:2019-01-10
  作者简介:王卫东(1976-),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