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主要分为模糊性就业价值取向、多元性就业价值取向和理性就业价值取向三个阶段。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从就业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家庭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变化过程 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过程
  从1996年以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主要分为模糊性就业价值取向、多元性就业价值取向和理性就业价值取向三个阶段。
  (一)模糊探索性就业价值取向
  1995年,10%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剩下的自主择业。1996年,大学生就业体制完全从传统的包分配模式转变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从此,大学生就业完全进入了自主择业时期。此阶段,大学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但对于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来说,该就业方式还处于模糊探索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磨合与发展。学校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就業指导等方面进行改革;大学生从专业知识、相关等级证书、就业心态等方面进行调整;用人单位在探索合理的招聘方式、选拔方式进行改革。
  (二)多元性就业价值取向
  2003年以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此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使得大学生往往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方式,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性。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在获取求职信息方面,除了传统的校园招聘,更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招聘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许多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甚至是创业。
  (三)理性就业价值取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趋向于理性。首先,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能力给予积极的准备,在大学期间积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毕业时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准确的判断;其次,除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想法外,部分大学生提出了“暂时性、可控性失业”的就业策略;第三,大学生不再盲目地追求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苏州、杭州、成都等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就业体制改革因素
  就业体制改革初期,传统的包分配制度已不存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想要从事的职业,用人单位也通过单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合的大学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双向选择是正面的、双赢的,既符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但是,此时的高校并没有开设大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使得大学生对于今后的就业形式、职业规划没有准确的认知。各个用人单位的角色也从“被动接收”到“自主选择”,其中的招聘细则、政策法规还不健全。
  (二)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结构和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化社会、封闭式社会向开放式社会转变。社会发生转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在某些岗位上甚至出现了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局面;二是更多大学生选择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因为这些岗位的福利待遇较为稳定;三是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才聚集较多,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东北地区的人才外流比较严重。
  近几年,媒体对于职业的评价和就业价值取向也开始转变,并给予了更多的正面报道。例如高职、中专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往往不被家长所认可,因为毕业后大多数是从事“蓝领”或“灰领”的工作,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凭借着高超的技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它的改革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而进行。除了高等教育就业改革以外,大学生、研究生的扩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999年,高校开始对大学本科教育扩招,2003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毕业,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个别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而且,2003年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攀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高校对于此种就业形势,仅仅是按照以为给予毕业大学生一些就业信息,并没有给予大学生在校期间正规的、持续性的相关就业指导,导致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甚至是一再降低就业标准。
  当代大学生再面试求职的时候,发现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差距很大,高校在高校人才方面的培养,要对培养机制有所创新,推进高校培养的系列改革,同社会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可行性的培养渠道和方法。企业和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锻炼平台,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社会岗位需求的本领,政府和国家要切实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以及就业信息的快速和便捷。总的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是一项综合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学校、企业和政府提供的资源及条件,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规范化、具体化、实用化。
  (四)家庭层面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每个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都能折射出家庭对于其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是所在家庭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大学生家庭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郑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家庭社会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降低了大学生独立求职的能力;社会条件越高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更倾向于薪资待遇较优的单位。李炜等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较优的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显著较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9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