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业扶贫是事关脱贫成败的关键一环。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活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的开展,并且形成了“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模式以及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了新型的经营主体,形成了“电商扶贫”方式等。虽然产业扶贫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资金缺乏和技术短缺、农牧产品产业化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以及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低等问题。就目前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及水平。
  [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效;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提到: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将产业扶贫纳入贫困县扶贫成效考核和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引导各地发展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将产业扶贫提高到重要地位。
  1 目前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1.1 形成了“电商扶贫”方式
  “电商扶贫”不同于以往的扶贫方式,它包含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关注民生问题。政府政策对“电商扶贫”最大的期望,是帮助贫困人口销售农产品以及促进产業开发。同时也希望通过“电商扶贫”方式,使老百姓更多地接触外面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逐步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二是“电商扶贫”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电商扶贫”不仅是一项关于产业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就业以及如何帮助人们实现创业的问题。三是关注人才的培养。农村之所以贫困,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人才,这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难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四是注重与平台进行合作。农村电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依托大型的电商平台是快速推动工作的一个好办法。
  1.2 形成了“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模式
  之前,人们的收入只是靠单纯的种养殖业以及在外打工为主,获取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极弱。现在,经过“产业扶贫”的大力扶植,形成了“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模式,以强村固基为根本目标,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加大农村贫困人口扶植力度,创新经营制度,拓宽发展渠道,积极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稳定地增加收入,切实提高村集体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能力。
  1.3 培育了新型的经营主体
  所谓的新型经营主体,强调的是“新”,是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
  通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首先,实现了丰收的效果。抓准市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丰收的效果。其次,实现了充分就业。支持贫困村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开办工厂,有效地吸收剩余劳动力,促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及剩余劳动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最后,实现了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建立多方受益机制。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牵引,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
  2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造成老百姓意识不到位,即使当地政府引进一些产业,但是由于贫困户对产业及政府政策的不了解,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意识,更不愿意去发展这些产业,因此造成贫困人口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极低。
  其次,政府后续工作不到位。有些政府仅仅是把产业带到当地,让贫困户去自由发展,并没有帮助贫困户做好后续工作,因此,造成了资金浪费严重,甚至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贫困户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收益,反而欠了一屁股债,却没有能力偿还,扶贫的结果是更加贫困。
  最后,各个部门职能分布不明确。各个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些部门不做实际工作,只做些表面的文章,使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在关于产业扶贫的艰巨任务上,政府应加大政策执行力度,逐步提高执政能力及水平。
  2.2 资金和技术有待补充
  首先,资金缺乏。政府给予农民一些贷款渠道和部分补偿金,但是对于贫困户来说,要开展一项产业,还是很吃力的;除此之外,贷款的还款时间比较短,三年或者五年就要还清,很多人的扶贫产业周期比较长,因此,还款具有一定的压力;并且有些商业贷款需要抵押一部分物品,身为贫困户,没有多余的物品进行抵押;最关键的是关于小额贷款的风险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农民需要负担全部责任,所以对于大部分贫困户来说,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缺乏仍是问题。
  其次,技术短缺。有些地方做得很好,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产业,还为他们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但是有些贫困地方,他们的技术培训做的并没有多大成效,更多的是一些表面文章,有些地方虽然有技术培训,但是仅仅象征性地进行一两次,并没有使贫困户获得真正技术;另外,由于没有做到很好的宣传工作,使贫困户的参与度及积极性降低;还有些地区,仅仅为贫困户介绍一些项目,但是关于技术培训这些基本的活动都没有。所以,在很多贫困地区,虽然有项目,但是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因此他们的产业开展得也不是很顺利。
  2.3 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村里帮助引进了产业,政府也加大了资金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农产品营销协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没有使农户发家致富,反而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经济压力,使他们无力偿还巨额贷款,因此扶贫的结果与扶贫的目的背道而驰。
  2.4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利益聯结机制不明确。虽然有些产业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但是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机制并没有明确,还有就是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形成互不信任的局面。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合同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
  其次,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弱。小规模的农户生产没有形成大规模效应,所以使得农户的生产更多的是自产自销,甚至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并没有给农户带来实际的价值和利益,并未达到产业脱贫的目的。因此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3 探寻促进产业扶贫的对策
  3.1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度
  首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政府是政策的首席执行官,他们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关乎政策发展的好坏,因此,在政府执行政策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要对政策进行充分解读,在下达政策命令的时候,要细心给农户进行解说,让政策进入民心,提高农户对政策了解度,提高他们对扶贫产业的兴趣以及意识。
  最后,还要做好后续工作。在引进产业之后,政府工作人员要保证农户把产业引到家的同时,还要帮助农户做好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减少农户的后顾之忧。
  再次,政府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各级组织和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关注市场变化,及时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提供决策服务。
  3.2 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首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在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力度,充分发挥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探索多元开放的资金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二是继续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让区域外的资金参与到本地产业培育发展中来;三是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注入产业发展。
  其次,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在技术支持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技术方面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积极培育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使农户真正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百姓真正脱贫致富。
  3.3 延长产品的产业链
  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效,关键要看产业链是否形成,产业链越长,产业的价值越大,产业链越短,产业的价值则越小。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延长产业链,促进扶贫产业更好发展。在延长产业链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产业链的开发与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的思路促使其向产业中高级形态递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老百姓才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指导贫困地区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建立多方受益机制,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
  3.4 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是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直接投资建基地、联合兴办加工、产销对接、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1).
  [2]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6(04).
  [3] 余欣荣.特色产业扶贫重在“精准”[J].行政管理改革,2016(04).
  [4] 段洪波.我省深度贫困县实现“深度脱贫”的思考和建议[J].河北智库,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