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和运行机制,进而提出了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路径探索: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系统;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企业行业为抓手整合资源,开辟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渠道;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关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保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行联动  大学生  就业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赵爱琴(1981- ),女,山西兴县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JKDY30)、2017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生工作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YQN2017019)和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GZMZYB3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070-04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一套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课程开发、就业课程建设、就业工作协调、就业保障、就业激励和就业跟踪八大系统。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紧迫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协调稳定的就业服务平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强调以人为中心,采用“能动开发型”策略进行日常工作,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包括就业政策、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主观方面包括大学生自身能力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等原因。高职院校难以掌控客观原因,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就业服务以及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从学生因素分析,一是人力资本低于市场需求,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相脱节,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并存的两难局面;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三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扎堆大城市大单位就业,且面对严峻的现实,心里落差较大,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思想严重。
  从学校因素分析,一是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务平台,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课程开发、就业课程建设、就业工作协调、就业保障、就业激励和就业跟踪等服务;二是高职院校没有实行就业指标管理,未把就业与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挂钩,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挂钩,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新专业的开发要与就业水平相结合;三是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放到学校办学成败的高度来看,如把毕业生就业率与办学水平的考核评估相挂钩,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衡量办学质量相挂钩。
  二、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学校与产业贴近、专业与行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联动、学生与岗位匹配,进而形成校企行联动的“三方”合作机制,提高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求,促使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就业政策法规,促进了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尚未建立完善的就业法规政策,如就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共享、就业政策培训和就业测评等就业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创新能力具体到工作中,就是敢于独辟蹊径,研发新技术、开辟新领域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现代化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其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行业与学校应构建联动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从学校层面看,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提高这些能力,有助于拓展其知识的广博度,进一步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接轨,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并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的知识、技能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相吻合。
  三、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校企行“三位一体”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即校企行三方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三方要深入合作、各司其职、各取所需、互利共赢。首先,高职院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条件,如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建立校企行师资队伍和提供大学全程的就业服务等;其次,行业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统筹机制,全过程参与学校和企业的就业工作;最后,企业要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参与学校的就业教学,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预测,还要与行业、学校一起制定岗位就业能力标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路径探索
  1.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系统。第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思想引导、就业信息搜索、求职技能和技巧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服务系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定期召开就业讲座,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特点进行SWOT分析,客观地认识自身性格、能力和职业倾向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追求;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要开设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渠道和各种职业需求趋势等讲座,引导学生提升应变技能和决策能力;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要以团体训练的方式开设求职技巧和个人形象设计等讲座,提高其求职和面试的技巧与能力。
  第二,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以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除讲授理论课外,要指导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职业生涯規划书”,其目的在于通过自我优劣势的职业分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职业倾向。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课程项目化”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的行业规则、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等,并根据对比发现自身兴趣爱好的偏差,不断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咨询和团体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测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既要通过课堂讲授普及就业知识,也要通过个性化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毕业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就业服务系统要普及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眼光狭窄的问题。大学三年级时,要指导毕业生适时就业,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来带动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有针对性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去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此外,还要将就业工作纳入社保体系,对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使他们能够享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推荐等服务。
  2.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核心。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在学校期间知识的获得和素质的开发,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获得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同行竞争者,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的能力,是以技术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两方面。硬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主要看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三是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到每位学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下,激发毕业生的就业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意愿很重要。高职院校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业促进就业。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成长为技能型、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3.以企业行业为抓手整合资源,开辟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渠道。第一,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市场网络系统。高职院校要通过网络收集企业行业的就业岗位信息,并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及时传递给学生;还要与企业行业联系,沟通并整合人才服务市场的详细信息,搭建平台,指定负责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推荐工作,从而建立畅通、高效、有序的校企行联动就业市场网络系统。
  第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为毕业生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高职院校应把政府人事部门、行业专家和企业人事主管等一线专业人员“请进来”,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等讲座,给毕业生和企事业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要邀请优秀的校友为毕业生做就业指导报告,讲解他们的就业认识、择业技巧和求职经历,用朋辈指导的力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第三,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为毕业生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带领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书本,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顶岗实习等,在具体工作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求职方法、求职技巧和求职能力;还要及时组织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参加毕业生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
  4.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关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保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但总体而言更加注重服务功能。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核心是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提升就业指导能力、提高就业指导管理水平。就业指导教师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不仅要对就业指导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还要熟悉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更要具备敏锐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一是通过跟踪调查,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征求企业对毕业生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从而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二是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关注就业的良好氛围,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并通过集中培训、团队训练、素质提升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优质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得人者昌、用人者兴、育人者远”,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促使毕业生走上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金光大道,对学校、社会和毕业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爱琴,王世海.学生工作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3).
  [2]孙金一,冯舒怡.“政企校联动”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
  [3]金国峰,周志强,宋磊.高校共青团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J].社科纵横,2011(4).
  [4]张昱.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0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