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也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性、不理性、不规范性以及政府网站建设存在滞后等问题,深入了解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对于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问题
  1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特征
  1.1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的界定,刘文富在《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中这样定义:“政治参与主体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李斌在《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定义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杨桓、王翔在《解析网络政治参与》中定义是:“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加政治生活,表達政治观点,进而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任萍在《论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中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个人或团体)借助网络,在遵守本国相关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利益诉求,借以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从上述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可以看出,定义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是互联网,这是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政治参与由于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公民能够更方便更及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意见。其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有一定政治素养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参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具备一定政治参与意识和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其三,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是和政治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建议,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借助于网络媒介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意愿和意图,尤其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公共资源分配的活动,其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网民。
  1.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1.2.1平等性和隐匿性
  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它打破了以往的门等观念和贫富差距,使话语全从传统上的精英手中分散到普通民众手中,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个体和组织的平等。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参政的热情越来越热情,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参政渠道,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知识浅薄的普通民众,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网络聊聊国家大事,自由地谈谈自己对当下时政的看法。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政府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公民对政府事务的评价和意见。匿名性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空间里的人们都是以虚拟的身份存在,相互聊天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这一个特点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里的政治参与人群。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以匿名的身份参与其中,这就把自己真是的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甚至是社会地位虚化。
  1.2.2开放性和广泛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主要是由网络本身的开放性来体现。互联网不分国界与地域、民族与种族、年龄和性别,资源开放共享;网络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访问各种电子资源,因此,只要人们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或者具有移动数据的通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政府网页,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政治参与的开放性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另外,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的范围更为广泛,守门人机制弱化,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也更为广泛,不仅有职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参与,还包括普通民众,体现了政治参与的全民性。
  1.2.3廉价性和高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廉价性主要是指网络传播成本相对较低。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最终导致了网络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且网络的使用费用也会变得越来越低廉。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都能够自由的通过网络进行结社或集会,就不用再想以往那样费时费力的去商量。网络政治参与大大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另外,高效性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显著特性。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公民就可以打破诸多繁琐而冗杂的中间环节的阻碍,把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直接传达到政府权力机关,从而实现了公民和政府机关人员能够“零距离”进行交流的愿望。2019年学习强国APP的推广及使用,使得广大老百姓都能通过手机网络了解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治理,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1.2.4多样性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人们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博客、播客、微博、网络时政论坛等发表跟帖、发送电子邮件、参与网络签名等多种方式进行政治参与。除了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多样性外,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具有多元性。由于互联网消除了地理上的限制,这就允许不同于我国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广大民众在网络中看到的言论就不再是单一且重复的表达和阐述,这就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化思想。网络的实时互动性公众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时候得到更强的体现。网民可以通过积极的互动对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行充分的表达,从而形成“网络舆论磁场”,进而能够使得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这里,最终达到引起国家政治系统关注的效果。
  2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不均衡性
  网络中人人平等,这对于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平等建立的基本前提是你需要会利用网络来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反馈相关信息。尽管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技术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都没有达到所有公民都掌握网络技术的程度,因此在网络时代,每个个体之间信息的拥有量是不同的,这种信息差距比起传统社会的差距要大的多,出现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匮乏者”,所以称之为“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基本内涵是:基于掌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别而产生的,横亘于信息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传媒学者阿特维尔提出,数字鸿沟的存在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网络数字化应用能力缺乏所导致的鸿沟,也就是缺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二是由网络硬件设备缺乏所导致的鸿沟,也就是没有上网的载体计算机或移动设备。网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传播,抑制了信息垄断,但是对于某些群体,如文盲、贫困人群、年龄偏大人群及生活在基础设施匮乏地区的人群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会加剧了他们在信息方面的劣势地位,而他们往往是最需要获得信息,表达政治利益的群体。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问题在我国更是突出。少数知识精英掌握网络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控制信息输入输出,逐步融入政治体系并按自己的意愿影响政治体系发展。所以,当一部分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更方便、更多地参与政治,享受民主权利时,没有能力上网的和信息贫穷者将失去了一些民主权利,对于他们而言,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将会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其政治参与的热情逐渐降低,随着关注度的降低最终会导致其政治上的不参与。   2.2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理性因素
  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网络技术的特点。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了一个自由言论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每个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自律道德不断弱化,他律道德难以形成,网民在互联网这个硬约束和软约束都极为薄弱的地方容易放纵自我,产生蒙面狂欢、情绪宣泄的冲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也容易沦为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和网络暴力的垃圾场。二是网民结构失衡。网民结构失衡表现在网民呈现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特点。青年是网民的主体,他们富于理想、朝气、活力和正义感,具有热切表达自我和积极参与政治的强烈愿望,但也由于其涉世不深、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社会理解过于理想化和片面化,因而更容易极端化、偏激化。网民的低学历也是导致网民非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所受教育较少,文化素养不高,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因而容易为情绪所俘虏,被表面所蒙蔽。低收入网民由于其收入与他人,尤其是与富于阶层差别较大,容易产生相对的剥夺感和挫败感,也难免会产生非理性行为。三是现实社会负面情绪在网上的折射。这是网络非理性参与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转型带来了剧烈的利益分化、社会阶层分化、价值分化等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和民众不良情绪积累。正如李永刚所说“中国改革在积累可观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的多层面紧张和冲突,这种朝野之间时刻紧绷的‘道德紧张感’,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官与民的对立、贫与富的敌意、西方列强与民族悲情的碰撞。”
  2.3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规范化行为
  网络政治的非规范参与严重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它破坏社会民主制度,打乱网络秩序和法规,弱化了执政党的权威性和个人对党的依附性,进而弱化执政党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对社会具有相当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思想行为。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规范化的原因有:其一网络技术的开放性和无中心性导致网络政治参与控制的困难性。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在网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时完全自由的,网络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网络技术的这一特点,客观上为网民政治参与的随意性、非法性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控制非法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了困难。其二,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导致辨别网络政治参与信息真伪的困难性。网络具有再造和遮蔽的功能,能够把网民的身份随意进行修饰涂抹。它同传统的电视、电话完全不同。因为互联网自建设之初,处于保护隐私的目的,网络没有设定身份鉴别功能,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就是一个网民身份标识,只要把自己的数据输入网络,虚拟的网民就可以因志趣相投组成虚拟“网络社会”。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从而脱离现实社会的制约。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给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或组织和各种敌对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网上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并有计划、有目的地侵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决策部门和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或者破坏计算机和数据保护系统。破坏我国网络安全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常秩序。
  2.4政府网站建设存在滞后问题
  政府网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已经有了大的发展趋势,但是整体的普及不代表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站自身的定位不合理。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各地政府开始注重电子政务的发展,但是有些政府网站的定位较为模糊,具体体现在政府网站建设仅按照政府的机构设置来提供服务项目,而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项目。其二,网站易用性差。大多数政府网站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信息更新周期长,少则数周,多则数月,这种信息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结果是政府的门户网站如同摆设。另外,网站信息的重叠以及服务分类工作的缺失导致网民还得手动翻找信息,相关链接并未在门户网站上列出,这极大影响了网民基层政治参与的效率。网民无法从政府网站上获得充足的政治决策信息,也就更谈不上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其三,网站互动性差。部分政府门户网站仍以单向、死板的发布政策信息作为其主要职能,而与网民互动交流方面的网站建设仍很落后,这导致由下往上的利益表达途径不能畅通,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目前,我國只有少数的政府网站能够做到在网上提交办公项目申请后,跟踪查询办公状态和结果,真正的实现这种互动式服务。大多数政府门户网站还处于单通道信息传递阶段,未能实现信息的双向交互且处理事务时不够灵活成熟。
  作者简介:杨喜冬(1990-),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文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2]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
  [3] 杨桓,王翔.解析网络政治参与[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
  [4] 任萍.论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J].黑龙江省社会学科学院,2010:4-7.
  [5] 刘吉,金吾论.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78-279.
  [6] 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11-13.
  [7]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