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教学中基本技法与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琵琶教学中,基本技法及音乐审美的优良将直接影响琵琶的学习效果。学习琵琶的大多是琴童,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明确且思考如何将基本技法及音乐审美科学地向学生进行有效的输出。本文就以上两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基本技法;音乐审美;琵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技法
在琵琶教学中,基本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为基本功的优良直接影响整体琵琶学习的效果。更何况学习琵琶者大多是年幼的琴童,因此,基本功训练在少儿身上更要强调。对于学生,应该受到专业的训练,从手指到头脑到耳朵都树立起正确﹑规范﹑科学的意识和方法。其中右手的基本演奏技法主要有“弹挑”“轮指”,左手的基本演奏技巧为“按弦”。以上三个技法一定要准确、严格的训练。
(一)弹挑
在“弹挑”之前,应该先明确右手最基本的一个握手动作。右手大指落在食指胶带上,后三手指成“半握鸡蛋”的放松状态,可以想象握紧鸡蛋就会碎裂,完全舒展开,鸡蛋就会掉地摔碎,所以,成半握状态是最放松舒适的的状态。“弹”,右手的食指由弦的里侧向弦的左前方弹出,触弦点要浅,过弦速度要快,这样才会避免杂音。弹时,食指微弯,手的背面与面板基本平行,以食指的大关节为支点,小关节为力点,中小关节要保持灵活。“挑”,是右手的大指从琴弦的左侧向右侧下后方挑进,两个指关节自然弯曲,虎口撑住,小关节保持灵活的同时,与手腕配合。但最开始要控制手腕动作,做到固定不变,做纯粹的指力机能练习,先弹后挑。手指灵活性具备后,配合手腕,指关节运动带动腕指自然运动。练习过程中易出现弹强挑弱的问题,这时可以先挑后弹,耳朵辨别听音量,使声音均匀。练习时,弹挑的声音点必须要达到厚﹑亮﹑稳。当手指的灵活性练出来的时候,即可进行其他技法练习。
(二)轮指
“轮指”是琵琶独有且重要的一项基本技巧,练起来十分困难。“轮指”从幼儿开始训练是很正确的,因为儿童的肌肉﹑骨骼﹑关节尚未成熟,比较稚嫩,易于训练“轮指”就是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指逐一轮出,形成琵琶演奏中的“线条音”。所谓线条音,就是像弦线乐器的连续运弓﹑管乐器的气息控制等。当然,最开始不适合立即做五指长轮的练习,而应该分几个步骤。首先,在练长轮之前,让学生们先逐一锻炼每个手指的灵活性,前四指分别与大指作“分”一四弦的练习。按组合来做动作,一回合下来,每个手指会有很明显的进步。接下来,再细致讲解轮指的动作,作大指固定位置的四指练习,右手的大指压在琴板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逐一轮出,要求手指不弯曲,完全伸直。教师在数数的过程中,可以把数字一一加重,学生把对应的哪个手指加重。这种练习是為了轮指的连贯性,无较大间隔音。这期间需要经过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练习也极其艰难,并且有时会出现反复。这就完全需要毅力的坚持。对儿童来说,指导教师要多加示范,增加儿童训练时的趣味,同时让孩子的手指得到休息。
(三)按弦
左手“按弦”同样非常重要。琵琶上音调的变化是通过左手的按音来改变的。按音时,左手的大拇指轻轻扶在琴背,前面四个手指自然分开,成弧形按音,呈现最自然的状态。按音的位置在品与相上方一点点的位置,若按在品或相上或离品与相甚远,都会使发音不正,正确的按音会使声色结实﹑明亮,所以按音的位置极其重要。手指按音的部位在指端,指关节立起,不可趴指。因为幼儿指关节没有力气,所以经常出现趴指的现象,趴指会造成音色有缺陷,这点在练琴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关注。其次是换把位练习。换把位也是左手经常用到的一种技巧,同样也较难训练。换把位时手指﹑腕﹑小臂﹑大臂四部分结合运动,左手的手指要充分灵活,腕部放松,小臂大臂不要紧张僵硬,上下移动要连贯自然,速度较快,大指跟随手腕与手臂移动。按音顺序依次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切忌抬指过高,以免影响换把的速度。换把位时要自然连贯,避免有痕迹,可多做一些换把练习曲。最后,保留指的训练也极其重要,因为琵琶属于颗粒感音色较强的乐器,线条音较少,右手有轮指,左手便是考保留指。手指要尽量减少动作,用不到的手指要保留在品或相上,换把位时尽量做到手指粘连琴弦,但以不影响发音为准则。
二、美感培养
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分析琵琶教学中的舍与得,遵循音乐创造规律。指出:“从启蒙的第一个空弦起,即启发学生对音响美感的培养。美感培养作为一条主线,把握着技术的进程。养成带着听觉,追求美感的技术习惯,正是有可能成为演奏家的良好开端。”由此可见,美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注重琵琶基本技法这种技术性的肌肉训练,不重视对音乐审美和音乐内涵的追求,长期如此,会使学生形成不喜且不会研究音乐的习惯,在音乐情感上理解匮乏,在学琴过程中演变成单单追求技术而脱离音乐本身的倾向。这样的教学过程会阻碍学生琵琶学习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体会声音与节奏﹑了解乐曲背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等方面去研究。
(一)聆听声音,感受节奏
琵琶通过声音表达情感,而这需要通过听觉来体验和感受,对于乐曲的领悟,常人的听觉能力与演奏者的听觉能力一定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经典琵琶作品的领悟能力更是处于不同等的欣赏水平。而这就意味着少儿琵琶学习者要着重训练自己的听觉,即体会声音“美”的能力。要求教师在琵琶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少儿的音色分辨力。不但如此,还要在琵琶演奏中,注意音色控制的过程讲解。声音色彩的控制会更难,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琵琶演奏能力,还要具备良好听觉能力,从而使得音箱较小,自然音色单薄且演奏音色杂乱的琵琶,能够被演奏者熟练操控。因此,对音色美的追求是琵琶教学中需要加重训练的一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体会声音的能力和感受节奏的能力都是琵琶演奏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熟识背景,体会内涵
琵琶作为一件古今东西的乐曲,都能演奏的乐器,从《十面埋伏》到《童年》,从《草原英雄小姐妹》到《流浪者之歌》等许多风格迥异的中外知名乐曲,都能被琵琶以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挥洒得酣畅淋漓。如若希望把这些著名曲目都能地地道道的演奏出来,那就必须对每首曲目的音乐背景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才会准确理解音乐所蕴含的潜在语言。如琵琶独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本来是将琵琶作为领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合奏而创作的协奏曲,将多乐章与单乐章结合归纳起来,将交响音乐中的奏鸣曲式与传统民族曲式中的多段体曲式结合。后来因此曲普及较广,作曲家将其改为独奏版本。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理解独奏版本并不是作曲家的初衷,这就需要对该乐曲背景中的蒙族少女玉荣与龙梅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再参考协奏曲版本中音响效果所传递的震撼力,加强对独奏版本的演奏能力。
三、结语
本文对少儿琵琶教学中基本技巧与美感培养进行了一一阐述。这里所针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班授课,统一教学,而是适合于结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与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兴趣培养利于高效学习,扎实的基本技巧决定演奏的成败,美感培养利于音乐内容含义以及演奏技巧的运用。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参悟到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琵琶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同时可以起到开发大脑的作用,使少儿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并从中摄取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王舒畅(1993—),女,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