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一直以来受到业界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当今国家和社会极力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作为“非遗”项目的梅州客家山歌,将传统梅州客家山歌置于“非遗”语境和视野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非遗”语境;梅州客家山歌;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非遗”项目本身看,其核心思想、文化内涵和项目的原真性是构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三部分。核心思想是关键,决定着其是否能被列入“非遗”名录;文化内涵是重点,项目的文化内涵往往决定着此项目能否传承开拓和创新;而原真性是最大的基础,原真性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基础的特性之一。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框架构成亦可从上述三点中一一找寻。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也应该从上述三点着手,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寻求其保护传承的道路。
  一、梅州客家山歌的思想价值观是其保护传承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思想,于具体项目而言,就是其思想价值观的体现。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梅州客家人民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内容是其思想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很多研究客家民系的学者在其研究中总结客家人的性格为“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斗,纯朴保守、崇尚忠义”。这里面的总结,很多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品质,并非客家人之专利,但从上述的描述看,“冒险犯难”和“纯朴保守”是一对矛盾的词,为何同时会描述在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之中?其实,造成这一性格“矛盾”是有源可查的。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徙,最终聚居在闽粤赣一带,五次大迁徙的过程都是艰苦卓绝的,其中的战争、颠沛都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若不勇敢,便被消亡。在此等条件下,客家人养成“冒险犯难”的性格是可以被理解的。客家人原居中原,性格血液中有北方人憨厚老实、勤劳质朴的底子,迁徙至闽粤赣一带后,客家人亦从未以“主人”身份自居,一直以“客”自居,方有今天“客家”一说。在安定之后,客家人展现出与迁徙时期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出“纯朴保守”的一面。这是客家人性格特征,或可说是精神世界“矛盾”的成因。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编唱的过程中是对人民感情的最好抒发。在梅州客家山歌中,无处不体现着客家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勤劳质朴的客家人用客家山歌歌唱自己的生活,歌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客家山歌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情歌,其次便是客家山歌中的劝世歌。劝世歌充分体现了客家山歌的思想价值观,一人利用山歌、竹板歌和佛曲的教化功能,将涵盖励志、好学、勤俭、廉洁、善良、和睦、贤孝、远离赌毒等社会思想、社会道德的歌词内容加入其中。其正能量的思想价值在传唱过程中既能达到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更是对听众的一种思想洗礼。
  例如客家山歌选段《敬老胜过拜观音》,此曲严格意义上属于佛曲选段,但是当中亦有不少客家山歌的影子,故归入客家山歌中研究也未尝不可,其中的歌词选段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贤孝老人的思想价值。现摘片段歌词如下:
  “打起铙钹敲起罄,唱首山歌解劝人,老嫩大细莫讲话,听涯(我)慢慢唱世情。唱世情,说世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先酸苦辣都尝过,养儿育女多艰辛。十月怀孕在娘胎,食娘血脉养身胚,堂前父母不孝敬,问你身从何处来?父母不亲谁人亲?不敬父母敬何人?父母便是生身佛,敬老胜过拜观音。娘眠湿迹子眠干,洗衣换服受风寒,子女有病娘愁虑,食不安来睡不安。九冬十月落雪霜,娘去河边洗衣裳,脚冷跳上岭上企(站),手冷缩转袖中藏,手指脚趾都冻僵,一身冻到像筛糠。一日食娘三次乳,三日食娘九度浆,点点食个娘心血,娘亲未老面先黄。做儿不知娘辛苦,做女方知苦了娘,父母思量子女如同长江水,子女思量父母没有担竿长。孝顺传下孝顺子,忤逆教出忤逆儿,不信但看屋檐水,点点落地不差池。人生如同一场梦,转眼亲人化清风,不信但看门前蜜桃树,花开花谢能有几时红?父母深恩及早报,莫待永别通肝肠,年年节节勤斟酒,捧给亲人细品尝。”
  歌詞内容充分展现出歌曲的精神,以劝人孝顺为主旨。类似的劝世歌多不胜举,也可从中得知客家山歌的价值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仅仅是本体的传承,更应该是其内在思想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思想价值观的传承是最为关键的。从非遗的语境中探究梅州客家山歌,也应从其思想价值观入手,方可得其精华。
  二、梅州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是其保护传承的重点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点,文化性是非遗传承的重点内容。任何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其文化内涵。置身于传统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之中而言,文化内涵的研究亦是重中之重。对于很多地区和民族而言,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民众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特殊手段。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丧葬婚嫁等活动中,音乐充分发挥其文化内涵作用。梅州客家山歌在其文化内涵中亦有不同于其他传统音乐的特点。
  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重要分支,是汉族中与众不同的奇葩。客家的风俗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平时所知的汉族风俗有所不同。而在民俗、风俗活动中,客家山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客家山歌的风俗歌曲中,蕴含了很多关于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兴宁石马原板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的教学中,渗入客家妇女绣荷包以表达对情郎的情谊,这是客家的传统。客家妇女含蓄,通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传达自己的感情。《新绣荷包两面红》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客家姑娘对爱情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又如《月光光》一曲,其中涉及到客家中秋佳节的过节传统,客家人十分重视中秋节,中秋佳节和春节在客家人心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一样的,在中秋节,妇女会带着自己的儿女在月圆之时“拜月光”,摆上月饼、月光糕等“贡品”,拜完月光过后孩子吃祭拜月光的月饼和月光糕,以求得月光在这一年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这是客家人与众不同的“过中秋”民俗。
  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源于客家的风俗人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传承保护是重中之重。失去文化内涵的“非遗”只是空壳一个,文化内涵支撑起非遗项目的核心。梅州客家山歌亦是如此,失去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客家山歌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随之失去,依托于客家的风俗人情,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更彰显其重要。
  三、梅州客家山歌的原真性是其保护传承的核心
  在文化遗产原则中,原真性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原真”是一个复合的词语,“原”是最早的、本初的状态,“真”是指真实的。原真一词是用“原”来修饰和限制“真”。简而言之,原真性是指最初的本真状态。以“非遗”的语境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应该将原真性置于其核心地位。原真性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所有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是建立在对梅州客家山歌原真的基础上。只有真实,才具备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只有保护好其最初的面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汉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归属应当属于传统音乐中的民歌类。但是由于客家山歌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梅州以及周边的客家人将本属于传统音乐中曲艺艺术音乐的客家五句板亦归类于客家山歌之中。众多研究客家山歌的专家和学者对此亦无大异议。因此,对于梅州客家山歌的研究,应该包含客家山歌、客家小调、曲艺艺术——五句板说唱和客家歌舞音乐。对于梅州客家山歌的原真性而言,应当从其本身的艺术角度着手,研究其形态特征。其原真的艺术形态是艺术类非遗项目的核心。
  梅州客家山歌主要以2/4、3/4和4/4拍为主,调式多见徵、羽和宫调式,音阶以四声和五声音阶为主,曲式结构多为双乐段,二句体和四句体,亦有五句体。以上文的《新绣荷包两面红》为例,此曲在la到mi五度之内回旋,以羽音和商音作为骨干音。羽调色彩,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旋律在主音上方小三度和大二度连续的进行,即la、do、re。上述谱例为四音音列la、do、re、mi构成的羽调式色彩旋律,商羽骨干的作用明显,以此构建旋律。除《新绣荷包两面红》之外,梅州客家山歌的旋律多以商羽作为骨干音,这一特征是梅州客家山歌重要的原真性特征。
  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核心应该放在客家山歌的原真性上,本体的保护和传承是“根”,只有将“根”保护好,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离开“根”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更谈不上发展一说。从非遗的视野看,对艺术本体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艺术类非遗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所在,我们应该着重保护和传承项目的自身形态。在梅州客家山歌中,其音乐形态特征充分体现了其原真性,即使梅州客家山歌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音乐形态的原真性是其传承发展的核心,只有未偏离其原真形态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对传统音乐的发展。离开了本体的形态,非遗的传承将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四、结语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的一块“金招牌”,所以,以“非遗”的语境、“非遗”的内在要求来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和传承,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根据保护传承的重点、关键和核心内容,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抓住每一点的内容所在,是全面保护、传承和发扬梅州客家山歌的重中之重。以非遗的意识内涵结合非遗项目的本质研究,是合情合理且恰当的。除梅州客家山歌之外,音乐艺术类的非遗项目亦可据此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笔者才疏学浅,本文抛砖引玉,望引起更多專家和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以弘扬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
  作者简介:杨嘉娜(1983—),女,艺术硕士,中级,广东省梅州市,广东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