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在此阶段,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极其关键。但目前来看,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具体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误区,并对这些误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德育管理;误区;理论结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1-0017-01
  一、 学校德育管理常见误区
  1.形式化理想化明显
  德育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受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等诸多方面影响。科学的德育管理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大量实际调查,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思想情况,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但就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而言,形式化非常严重,学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但很多条例并不符合学生道德需求,也不适应其心理特点,缺乏多样化管理方法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际执行情况较差。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重新解读了师生地位,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主要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在现实教育中,很多学校却认为小学生不成熟,因此掌握道德评判大权,代替学生制定道德标准,甚至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学生,不能摆脫过去单向灌输的窠臼。正常德育管理,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需要双向沟通,师生互动。
  3.理论实践结合不足
  一味地说理讲解只会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并不能影响到具体行为。而一旦学生犯错,违反了规定,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吸收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经过反思重建才能最终形成的,部分德育工作者妄图通过几节德育课就完成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只有传输和接受,没有理解、实践、反思和创造,很难实现目标。
  4.未能体现防范功能
  学生出现违规行为,便要接受惩罚,看似合理,实际上并非最人性化的选择。这会令学生更加叛逆,甚至心生怨恨而堕落。学校德育管理更要注重对学生正确品德思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规章制度是帮助学生约束自身行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惩罚才制定的。
  二、学校德育管理误区对策
  1.联系实际重视实效
  学校德育管理应重视现实和理想教育模式的结合,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现实,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接受能力。德育管理不能流于形式,应当发挥其实际效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制度,并将其彻底落实。
  2.合理调整师生角色
  更新德育管理观念,调整师生角色,德育工作者并非万能,也可能会犯错。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抓住主动权。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德育工作者也很关键,尽管作为引导者,也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锻炼和提升,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3.知识能力一起培养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吸收消化,将其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德育管理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了道德还要体现在行为、信念、情感等方面,所以必须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给其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要求,对所学进行判断、选择和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信念,提高行为能力。
  4.加强对前瞻性的研究
  德育管理应具有前瞻性,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之策,在风险于形成之初就科学引导,带领学生绕过陷阱,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应从防范做起,重视对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培养,加强提前预测研究,分析小学生的思想规律和变化,才能事半功倍。
  德育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进而关系到学校声誉,以及学生日后对社会产生的作用。针对当前小学德育管理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以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迟希新.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7(12).
  [2]邓秋,梁友志.渗透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
  作者简介:石雅文(1988—),女,壮族,广西上林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校德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