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农业教育模式下,生产和教育相对独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所需。在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更富竞争力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践,分析实习基地建设、专题培训讲座、校企联合培养等具体方式,对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22-01         中国图书分类号:S31-4         文献标志码:A
   农作物产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专家预计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国家一方面提高了种子生产和经营准入机制,一方面加大了农业高等教育投入比重,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1]。
  1  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转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需要生產机构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在专业设置、培养理念和具体的方案策划方面进行改革升级。农业教育院校不仅要实地考察当地农业企业,还要与毕业学生群体联系反馈,把握产业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企业发展,重点开展应用人才培养,借助和依托既有社会资源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
  2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要点
   一是加强农业实践技能培训。以往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授课老师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产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授课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专业实训课当中,让学生掌握水稻塑盘技术和棉花等农作物的授粉杂交技术等。老师还可以进行综合性技能测验,以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综合运用[3]。
   二是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农业人才培养内容繁多、种类丰富,仅仅依靠老师知识传授,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在讲解农作物相关知识时,可以依托新媒体媒介将课堂讲解与农业实地种植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中,老师播放精心剪辑的农业纪录片等视频,向学生展示农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新型嫁接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等,让学生感受农业生产前沿技术、了解农业发展最新成果。高等农业院校要注重对农业生产器械的投入,让学生拥有完整的农业试验硬件设备。还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增强农业知识书籍储备。
  3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3.1  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相关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考量农业企业培训课程,逐步优化院校授课内容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应从课程培养、技能学习、实训测验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立科学的成绩检测机制,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开展评测。鼓励在职老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整合周边资源深入开展人才培养[4]。
  3.2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为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当地农业机构的合作,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农业实习基地策划和考察。实习基地是校内学生步入工作的初步锻炼,对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精神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院校可以结合具体专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对应的生产场地,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多方位的实习实训环境。
  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衡量院校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鼓励老师自主进行周期性培训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和高新技术知识储备,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衡.实践人才培养——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之本[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5):273.
  [2]舒迎花,王建武.农产品贸易学课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5):279-282.
  [3]张美俊,王宏富.基于科研训练培养农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人才培养论坛,2017(42):200-202.
  [4]郭海滨,郝立冬,李贺,等.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9):123-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