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在议论文写作技巧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即写作时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使论证深入下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种实用技巧,进而写出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内容深刻的议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议论文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深入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3-0102-02
近几年,高考作文侧重于考察议论文的写作。这个写作重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3、必修4作文教学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议论文写作,需要讲究章法,讲究行文思路。可是,在高中议论文教学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许多学生提起笔来无从下手,或者勉强开了个头,论证又深入不下去,以致于东拉西扯,七拼八凑,敷衍了事;有的干脆写成了记叙文,甚至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其结果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很难赢得批阅老师的青睐,造成作文得分的平庸。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未能掌握一些议论文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然也就“拿笔四顾心茫然”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一些议论文基本的写作技巧,使论证能深入下去,写出眉目清楚、意蕴丰富、内容深刻的议论文呢?
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在文章本论部分写出2-3个层次,用2-3个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多角度,多层面论证中心论点。遵循“起承转合”之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说“勤”》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就能给初学者以很好的启示。
《说“勤”》共有7个自然段。开头一段是引论,引用名言后即提出中心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2-6段是本论。第二段指出“勤”是什么,并引领下文。第三段围绕中心论点先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勤出成果”。然后列举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这四个天资较好的人成功于“勤”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用这一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使论证得以深入。第4段又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勤出智慧”。然后选用古代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和宋代陈正之等天资较差,反应迟钝的人由于“勤”而变拙为巧的典型事例,说理更充分,也更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5段反面论证,引用小时天资聪颖而年青时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6段联系实际,用现实生活中那些由于“勤”而取得成功的人,多角度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是结论,分析总结,照应开头,并引用高尔基,卡莱尔的名言再次深化中心论点。
为使学生便于掌握,做到“按图索骥”,我们不妨将此文的结构图示如下:
表中所显示的总—分—总的结构,反映了文章清晰的思路,这种结构安排,对于中学生写得快,写得深刻是很有帮助,也是很实用的。
再看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是如何深入议论,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
这篇习作开头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绿色的生活,充满诗意。主体部分2-4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横向展开议论,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三个分论点:“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有力的支撐中心论点,使得论证很充分,让读者感受到“绿色生活”的具体内涵。而且每个分论点都放在段首,醒目有力,层次清晰,使文章结构整饬,形式优美。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照应标题。这篇习作正是采用了这种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方式,使得议论能够深入下去,说理透彻,形式精工,结构严谨,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得了满分。这种“他山石”,是完全可以“拿来”攻它成“玉”的。
当然,在使用论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论据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议论中的记叙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论据要丰富广阔,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生辉;更重要的是,事例列举之后要有简短分析,使论据和论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堆积事例,切忌有例无证。
由此可见,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用分论点来支撑中心论点,使论证能够深入下去,是议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对初写议论文的中学生来说,可算是一个“技巧”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能够切实学习并熟练掌握这种较为实用的“技巧”,积极主动地迁移运用,从而真正提高他们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在高考考场上写出层次清晰、议论深刻的考场作文。
古人云,文无定法;但也有人说,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笔者认为,对于初写议论文的中学生来说,有比没有好。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在教学中授学生以“渔”,使他们能借他山之“石”,攻写作之“玉”呢?
作者简介:
陈国仁(1966年5月-),男,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任教,大学本科学历,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03年12月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点研究方向是中学生作文训练及古诗文阅读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