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设思维“陷阱”,生成“求异”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鸟儿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思维“陷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以往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目标,以关注数学课堂表面的“参与率”为标准的倾向,还学生以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包容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只要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就会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熠熠闪光,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预设 陷阱 生成 求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4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等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植根于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怎样的课堂才是生本课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还要不要进行课堂预设?如何对待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性研究是矛盾中的辩证统一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它们共同作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中存在生成,而生成必须要有合理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也许像高山流水,一泻而下,但是却少了几份灵动;有生成的课堂看似林中灌木,凌乱无序,但是却多了许多生机。
  二、预设与生成性研究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里面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终身发展是最终目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条件。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本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学生的能力问题。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现有知识的传承,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内容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预设与生成性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适应这个时代的基础在教育。课堂教学如何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而课堂改革是突破这一重大挑战的唯一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生成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预设与生成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个别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走向两个极端:一种表现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害怕出现差生,怕影响教学进度;另一种表现是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差生不能因势利导,严重偏离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对于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3.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像是工厂生产零件,强调统一化、规格化、整体化,是工业化背景时代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表现欲望,最终导致了呆板、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之间有效的双边互动,教师主要负责对照教案完成课堂教学,是导演,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像是演員。
  4.受经济制约和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师生比相对较大,对于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条件和个性化教育关怀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研究能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五.预设与生成性研究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1.基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我们认为“唯教材”“教教材”式的目标教学不再适应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科书不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教师在完成课堂预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地域特点、探究需要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整合。例如对教材中的引入、例题、练习等内容可删、可添、可改,一切要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一切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例如,结合我县地处多风少水的地区,可以把顺水逆水航行的问题转变成顺风逆风骑行的问题;把掷硬币游戏改为学生更喜欢的手心手背游戏;把按面积分割长方形的问题通过折纸转化为分割长方形边长的问题进行等。
  2.基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我们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流程化的课堂,它应当具备开放包容的特点。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况等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课堂预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滴水不漏的,应当允许并鼓励一些 “偏差”或“意外”发生,这些“偏差”和“意外”如果我们加以合理引导和开发,将会成为对课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个别学生会运用整体代入法进行解决,教师要在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加法消元法尝试解决,教师“种了瓜”却得到了“瓜(课堂预设——加减消元法)和豆(课堂生成——整体代入法)”。
  3.基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店铺的打折信息、校内外球赛得分情况、家庭收支利息等。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数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生活化、动态化的,我们的学习方式必须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包容性。
  4.基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我们认为在新型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
  师生关系除了不再是传统的讲与听、“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也不能简单的看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合作,多少次师生互动,而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质疑。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过程,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让课堂变为脱离既定“剧本”的“即兴情境剧”。
  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鸟儿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思维“陷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以往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目标,以关注数学课堂表面的“参与率”为标准的倾向,还学生以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包容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只要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就会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熠熠闪光,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贺永旺.《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朱志平.《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