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公共艺术课程背景的摄影艺术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各个高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摄影艺术课程进行教学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研究在新的理念下,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的改革,对摄影课程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艺术;摄影艺术;课程改革
  一、研究背景
  自2006年开始,我们国家各高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令)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始了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大学生公共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公共课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好学校学科综合和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多元化艺术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大学生艺术文化修养、艺术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摄影艺术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摄影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艺术课程来说入门快,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在当下手机相机功能智能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大多都有过这种艺术体验,摄影课程作为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比较容易推广,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本文主要是针对摄影艺术基础课程进行重点规划,主要针对的是非摄影专业学生。现国内各大高校的艺术类相关专业(非摄影专业)普遍开设了摄影基础这门通识课程,经过多年的教研与发展,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定位、内容框架、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学院专业性质各有不同,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合并与细化,因此摄影艺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经常出现同样的课题因各院校教学理念不一,而产生教学内容与重点却截然不同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二、公共艺术课中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摄影课程计划,无论是在专业的设计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性大学,其教学内容基本是由以下三个模快构成:相机的结构与操作、作品赏析环节和实践性拍摄环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只是进行机械的摄影教学,而未能与本专业相结合等问题,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教育就是非考试教育和娱乐教育的陈旧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上养成的消极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在目前,高校发展“摄影基础”课程的常见问题有:第一,偏向于理工,属于介绍原理与操作的摄影技术课,教学重点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 、暗房技术与技巧以及最新的数码摄影技术等而缺乏成像艺术性的探究,作为公共艺术课也未能很好地與学生专业相结合。第二,偏重于将摄影作为艺术创作工具的摄影艺术课,除了上面所说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构图、用光、用色,以及针对具体对象的专门训练,例如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等。作为公共艺术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过于专业,而教学时间短常常不见成效。第三,注重个人艺术素质以及内在修养提高的摄影素养课,其教学重点放在摄影作品分析、摄影美学、图像批评、摄影史等方面。
  可以说,关于摄影基础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需求,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这是该课程在执行环节中出现多项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
  (一)课改对象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摄影基础课程进行重点规划,课改对象是非专业艺术学生。
  (二)课改思路
  1.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在实际动手操作之前,进行一定的理论教育。这一模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摄影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一些摄影大师的作品对摄影流派及审美进行初步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摄影器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早期的光学相机到今天的数码相机的基本发展,以及相机的基本操作原理。
  2.结合课程特色进行外出摄影和影棚实践
  摄影说到底就是一门实践课程,掌握了一般理论以后学生可以进行动手拍摄。手脑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其印象,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摄影技术的奥妙。
  3.参观相关摄影展,组织摄影讲座
  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一些摄影展,为摄影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大量摄影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之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灵感。
  4.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作品呈现
  大学生摄影竞赛都是有主题性,形式包括纪实类、商业类、艺术类等,其中也包含了手机类的摄影作品。竞赛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把智能手机摄影引入摄影通识课,普及基础摄影技能
  摄影发明至今,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光学相机到数码相机,近年来,高质量的摄像头增强了智能手机的影像采集能力,丰富且易操作的手机影像处理以快捷的方式把特殊艺术效果带给大家,网络的提速和无线网的普及为社交平台提供了更快捷的传播通道。智能手机也造就了一个“全民摄影时代”,从可以利用其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不简简单单的“留个影”而已。手机摄影的教学优势在于:第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普及率高,解决了部分学生没有相机产生的各种困扰。第二,省去了大量操作入门培训课时,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第三,手机后期处理APP功能强大,处理影像较便捷,从照相机到后期处理到网络传播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功能。在当下手机作为一个必需品的时代,摄影课程特别是作为通识课的摄影课程,就应该将手机摄影引入课程体系。
  (三)课改内容
  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联系要建立一种常态机制,使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紧密联系技术 的发展与学习需求的转变。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科专家也应加入到教学大纲制定者的队伍中,才能保证教学计划与安排合理可行,符合学科前沿。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也可以先倾听学生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大纲。实践课主要内容有影棚拍摄、外景拍摄等,分静物、人物、建筑、风景、商业拍摄等部分。考察课部分为对省内各摄影展进行考察。   (四)课堂组织
  1.理论课注意要点
  第一,适当减少摄影理论课课时,如机械、光学、电子特性等原理,这一块在传统摄影教育中用以帮助学生理解照相机工作方式及特点,而现代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是程序化的模式,无需考虑相机原理。而且摄影艺术是通识类课程,教学对象一般为非专业学生,故而可以减少课时量。第二,强化图像造型语言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构图能力以及对光线的运用,把握好这两点对日后把控好图像画面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加强学生对摄影作品创造力教育。摄影的目的对于生活而言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但摄影需要理性的思考,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参加比赛,对图像创造力的体现是非常关键的,如利用不同图像软件使照片更符合某种特定的风格,而且图像中有趣的叙事构图方式、商业广告摄影中更需要创意性。
  2.实践课安排
  实践课设为静物摄影、人物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商业摄影等几单元。在每单元的实践课前安排有3课时与之对应的理论课与实践操作演示,告知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与制作命题要求等内容。
  实践课以选用专业影棚或外出摄影为宜,方便操作及摆放各种材料与工具,相关材料学生可自己准备,每班学生20~30人。教师根据学生拍摄中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其中户外摄影课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主题,拍完后需有后期制作课时,利用PPT进行展示,之后进行修改制作成册,到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展览。
  考察课注意事项:结合摄影艺术理论和实践过程,通过参观各类摄影展、观看摄影师纪录片、参与摄影师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整个课程从理论到视知觉的深入再到实践呈现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
  3.课程作业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次主题性的作品交流展览,每学年举行一次。
  4.课改结果分析和讨论
  本次課改基本完成先前的预期的效果,达到了如下效果:第一,提高了学习兴趣。以往的学习仅仅是技术性指导和训练,但是本课程采取的多管齐下的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有一些同学主动接触名家的摄影甚至名画,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第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过去许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艺术,把摄影仅仅看成是“记录”,但是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许多同学都开始具有自己的审美意识,有的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摄影技巧之后,还学会了表达自己。第三,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力。艺术是开发人智力以及创作力的有力手段。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创作力明显增强。由于应试教育,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着创作力不强的特点,应试教育是一个有着标准答案的教育模式,但是摄影属于艺术门类,在艺术之中没有对错,只有审美的差异。通过多元的审美教育,学生的心智获得了释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力。第四,提高了学生观察生活美好细节的能力。要拍摄一张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观察不仅首要而且重要。在摄影课程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开始发现一些之前在平凡生活之中没有发现的美,从而对现实生活更加热爱。
  当然,由于时间与教师学术水平限制,本课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诸如课程的体系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具体课时有待进一步探索,对素质教育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思考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