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式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学理念也在逐步的更新,打破传统数学教育的束缚和限制,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合作学习法能够提升学生间团队合作能力,能提高学生自身沟通交流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和总结,为提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浅谈几点认识:
1科学控制小组合作过程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热闹”而实际上是“忙而无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针对上述问题,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做法:(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2)合理分工,明確职责。小组内除了组长,还要有记录员和汇报员。(3)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或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都是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遇到一些是而非是的问题,这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经过辩论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2要有足够的小组活动时间
在开展小做活动时,如果出示问题后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而且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还未进入主题,所以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在后来的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感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3要调控好教师的角色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4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是使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想要将合作学习方法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了解每名学生个体实际学习状况,及时有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再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进一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体现自身重要的地位,推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补和互助。例如,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划分,而小组中要保证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均衡,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二是构建适合且完善的教学情景。在进行数学教学期间,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构建完善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和成效。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实际情况来给小组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小组的沟通交流中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身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但是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在要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中进行相应正确的指导,有效推动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三是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规范。想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执行,就要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合理确定知识的难点和中心,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良好的把握。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预约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02).
[2] 周红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7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