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材则是他们共同的剧本。课堂提问是课堂讲授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对所授知识掌握程度这种反馈信息的重要形式。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教师对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学生思维的动态驾驭。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阅读教学的艺术在于采用全新的数学教学方法,注重采用课堂教学提问策略。明白在合适的机会适当的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回答问题。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怎么样运用好提问策略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相反,运用不好会起到反作用,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数学课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共通点,也有不同点。
一、提高提问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提高学习效率、更加准确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全面掌握教学进程。说到底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提问式教学还能一定程度上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再或者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发展的过程。但是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也就是不能只看表明,要制定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制定合适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复数的时候可以导入棣莫佛定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i)100=( )”,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是可以用复数的代数形式进行计算你的,但事实上计算的过程是复杂的,基于此,教师要告知学生准确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结果是“(1-i)100=-250”。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知道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更好的实现提问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作为课堂提问的精华,从信息的角度可知启发性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自觉和主动的学习,启发性的方式主要是创造性的提问方式,问题是具有创意性的,就算是问同一个问题,也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都坚持“不疑处生疑”的提问原则,使提问能一针见血。比如,立体几何中提到正四面形的内切面积这个问题时,在学习如何确定球心位置、点与面的距离、截面圆怎么画等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几何中三角形内切圆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理解问题,以此类推使问题更具有研究意义。
三、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学生不理解问题的意思就做不出准确的回答,教师要设置一些易于学生理解和知晓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愿意提问数学的原因是数学太过抽象,因此,教师讲课的时候,要先把教材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化的语言用定理、公理、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然后再总结出标准的数学语言,提问要始终遵循这个原理,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的理解问题的本质。比如,老师设置的问题“是否有实数K,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却让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解答,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存在是指一个答案,恒成立是永远成立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描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从而得出答案。
四、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多人一起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提出的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让问题符合全体同学的认知水平,在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高深、也不能太浅显,就不能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思维理解范围,切忌教师自问自答、独角戏的方式教学,让很多同学都能及时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五、按一定层次提出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水平及能力,问题要从浅到深、层层深入的方式设置。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识,还能养成自主研究问题的习惯。就算是同一个数学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像是拍摄电影,不但只有一台机器拍摄一个方向,还可以用多个机器共同拍摄多个方向的方法,事实上,多个机器拍摄多个方向的方法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数学提问也要基于这个原理,同一个问题不但可以用代数法提问,还可以用几何法提问问题,到底有多少种方法和特点,经常这样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还可以从点到线、从圆到面扩展知识面。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知识,也不能只用书本堆积知识,要以学生为主,不但要重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要充分发挥理解知识的能力,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设置有效的提问问题策略,使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海伦.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肖成全.有效教学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11.htm